家门口的offer香不香?大学生志愿者可优先招录为社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曾经“离家近”成了就业族调侃的理想工作。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为了让更多大学生能找到工作。徐汇的不少基层团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当起了“红娘”,一手牵用人单位,一手牵应届毕业生大学生、青年求职者。
由于一些公司就在社区附近,求职的年轻人在街镇就能找到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有趣的是,一些在疫情封控期间当过志愿者的大学生也开始对社工岗位发生了兴趣。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社工招录工作还在进行时,但有过社区当志愿者经历,肯定能为面试加分。
◆ 社区志愿者经历为面试加分 ◆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王袁琳因为考研究生一年没有找工作。今年,考研失利后,她重启了求职路。没想到在寻寻觅觅中遭遇了疫情封控,中止了找工作。
王袁琳在疫情封控期间是一名社区核酸扫码志愿者。从与居民们素不相识,到有不少居民能认出她和其他志愿者,“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这让她收获了久违的成就感。
偶尔的机会,她看到街道招募社工,王袁琳不由自主动了心,“社工工作离家近,又比较稳定,不妨尝试一下。”
她透露说,自己的妈妈是一名社区工作者。之前,她在社区转正成为正式党员后,又参加了很多社区的活动,对社区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之前,我妈看着我找工作四处碰壁,现在我对社工感兴趣,她应该挺支持我的选择的,毕竟无论如何,这份工作能多接触社会,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王袁琳眼里,社工处理的都是家常小事,事虽小但却对每个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拿这几年人数上升的青少年社工而言,能帮助青少年走向更好的道路。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王袁琳做志愿者
康健街道团工委书记罗凌洁介绍说,目前社工招录工作刚刚启动,对于疫情期间积极参与社区防控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加入社工队伍不乏是一个好的就业渠道。“街道层面有优先招录疫情期间积极参与社区防控的应届毕业生加入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意向,拟计划招录6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大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多认识,有的主动到居委会咨询,想要参加社区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一方面能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又能为社区注入新鲜活力。”
无独有偶,长桥街道劳动保障所所长陆苗也告诉记者,最近,街道专门拉了一份社区里的应届毕业生名单,除了传统的专业、毕业学校外,还有是否当过社区志愿者的信息,如果当过志愿者的大学生有意愿从事社区工作的话,同样条件下会优先考虑招录。“我们还让社工将招聘信息发给各个居委,再让他们将这些信息发到社区里,看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大学生。”
虹梅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主任吴静也表示,今年他们掌握到了一些应届毕业大学生参与社区防疫的信息,这批优秀大学生如果有意向报考社区工作岗位的话,街道层面会优先考虑,择优录取。
◆ 不出街镇,去家门口的公司上班 ◆
“感觉今年要找工作的大学生较多。”田林街道团工委负责人胡思诗告诉记者,其所在的街道开设了智慧团建,最近有不少来转团关系的大学生,将团的属地关系从学校转到街道,一问之下有部分没有找到工作。“我们就建议他们到居委团支部报到,一旦有就业信息,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资讯,还可以参与各种青年活动。”
胡思诗自己的本职工作是营商办的工作人员,借助这份天然的优势,她结合了团工委和营商办的双重资源,动员辖区内的企业提供就业机会,搭建展示平台,帮助大学生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并针对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开展青春助企,创建了人才引入互助机制。
“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企业反哺岗位,他们是真的需要人才。”胡思诗介绍说,摸清楚企业的的需求后,各部门联合发力,帮助企业选材。“招募徐汇本辖区的学生对企业来说是利好。一方面,这类大学生属于就近就业,未来相对会比较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都是辖区内的居民,企业也是辖区内的属地企业。我们对双方都是知根知底的,遴选的学生也是经过精心选拔的。”
虹梅乐业工作室
她还介绍说,团工委还将邀请一些已经拿到好offer的毕业生,给社区里的在校大学生做培训,针对这些适龄的未就业群体做好预就业的规划。
虹梅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主任吴静介绍说,虹梅街道覆盖了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全部区域,有许多优质的企业,能天然地为社区输送许多就业岗位。也因此,每周街道会出一期公众号,针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定向推出就业岗位。工作室还开展了一对一结对,每个月组织这些就业困难大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的见习岗位,到就业模拟工场参与面试技巧、心理疏导等培训。
她还介绍说,通过虹梅街道乐业工作室,从多个维度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的多种困境。包括针对正在求职的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针对立志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政策解答,提供展示平台;针对培训见习的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体验职场,缓解就业焦虑。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虹梅大学生社区助理项目,招募大学生参与社区工作,协助开展基层社区工作。针对适应能力佳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提供社会工作者岗位的就业机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