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40℃高温身穿防护服,85后医废垃圾清运人挥汗如雨
2022-07-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骄阳似火,浦东新区申江南路7846号,这里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疫情中逆行的浦东环保人,正是从这里出发奔赴“战场”——清运每天产生的医废垃圾。

此刻,40℃的高温天,烈日下温度计显示的是45℃,85后环保青年奚剑清刚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和防护面罩就已汗如雨下。

 ※ 医废垃圾不能破袋,需人工搬运 ※ 

奚剑清是浦养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一名清运车驾驶员,进入环保行业才一年,就遇上了这场疫情“大考”。

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浦东新区一线环保人承担了居家隔离的楼栋、小区、村的涉疫生活垃圾清运,以及浦东新区所有集中隔离观察点、社区健康检测指定点、相关重点人群集中居住点的医废垃圾转运的重任。

浦养公司的停车场,停着多辆箱式医废车和生活垃圾清运车,空气里飘散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奚剑清和驾驶员辅助工王师傅利索地穿上全套防护装备,浦养有10个驾驶员、9个辅助工,生活垃圾清运驾驶员和辅助工有固定搭档,医废垃圾则根据辅助工休息情况进行分配。

在车头摆上“医疗废弃物专运”的牌子,奚剑清和搭档便出发了。

与生活垃圾机械装运不同的是,医废垃圾必须用箱式车封闭清运,每包垃圾要轻拿轻放防止破袋,每车大约有1.2吨,都是靠驾驶员和辅助工亲手搬运。

奚剑清和搭档在隔离点搬出垃圾后,每袋都要进行消杀,然后装入箱式医废车。因为作业车辆“出场前、作业中、进场后”都要全面消杀,车厢内壁已是锈迹斑斑。

医废垃圾装车后,转运至9号点位中转站或者罗山路中转站,再由市固废公司清运至焚烧厂处置,确保收运处全过程高效、规范、安全。涉疫生活垃圾则直运末端处置厂,减少中转流程、降低风险。

完成清运后,奚剑清和搭档需要互相往身上喷洒消毒水,然后方可脱下防护装备。此时,奚剑清全身都已经湿透,举起矿泉水瓶一饮而尽——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补充一些水分,穿戴防护装备的时候是不能喝水的。

奚剑清目前每天的工作量是1车医废垃圾、4车专项生活垃圾,每车两个多小时,光防护服和工作服就要换两三套。可小奚却说,经历过四月和五月的奋战,现在的苦,那都不算事儿。

 ※ 从老师傅身上学到社会责任 ※ 

城市的暂停键,却是环保人的加速指令。

从3月16日到5月31日,奚剑清和同事们一起闭环管理,吃住在单位,睡在办公室的躺椅上。所有涉疫垃圾都要做到日产日清,为城市平稳运行做好保障,小奚和他的伙伴们在“大上海保卫战”中,日夜奋战、全力以赴。

“我们平时清运垃圾顶多高强度工作四五小时,封控期间工作量翻了两三倍,没有休息日,几乎是连轴转,人干累了休息一下,车辆不休息,换一批人,继续出发。”对于小奚来说,这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更是一次历练。

如今,上海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却又迎来了40度高温天。

“垃圾清运现在是6个点位,四五月高峰时期有27个点位,当时每天的垃圾清运量是现在的好几倍。”兄弟单位有环卫工不慎被感染进了方舱,他们义不容辞前往支援。“所以我们的防护工作必须做好,自己千万不能再倒下。”

奚剑清原来在客运公司当大巴车调度员,因为疫情,公司生意少了,再加上他是新场本地人,就想找个离家近点的工作。

事实上,这份“离家近”的工作并不轻松。封控期间,面对收集点倍增的垃圾量,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持续工作6小时以上,但是小奚从不叫苦叫累,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抗疫人人有责,就算不在这个岗位上,我也会去当志愿者。”

不是不害怕,不是无所不能,只是责任感让他们不能退。

浦东一线环卫工平均年龄近50岁,36岁的奚剑清是为数不多的“小青年”。他说,从老师傅身上,他学到了“社会责任”。

有一次,一家大型企业的医废垃圾需要清运,小奚跟师傅完成日常任务已经累计工作了10多个小时,接到这个通知后,他和师傅二话不说,简单吃过晚饭后立马又赶过去清运到凌晨。

辛苦的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烦恼——被投诉。“忙不过来的时候,难免会有投诉,我们会先联系对方进行沟通,然后尽快去清运,基本上对方都能理解。”

高温天,为了防止员工中暑,公司也做了细心的安排,例如安排上午10点出车,中午回单位休息一下,下午再出发,尽量减少连续工作的时间。还有专业的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正确的消杀、如何防暑等等。

战“疫”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采访完,稍作休息,奚剑清和伙伴们又将出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