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爸爸”踏上了援疆之路!这位青年团干部说:追随内心去做热爱的事
2022-07-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两年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内暴发,他冲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成为了隔离病房里的“大白爸爸”;如今,他是上海第十批第二轮组团式援疆医疗专家之一,他正和很多上海医生一起,为当地患儿送去健康,更毫无保留地将“上海技术”留在了当地。

“你想做的事,正是你热爱的事,那就追随内心去做,会有不断的激情在燃烧。”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医师、团委副书记,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挂职)蔡洁皓说。为了他深爱的白衣战袍,为了病人的性命相托,他秉承医者初心,正在逐梦前行。

 ◇ 严守儿童新冠感染第一道防线 ◇ 

2020年1月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内暴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上海市唯一一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专科定点医院,承担着全市儿童新型冠状病毒的筛查和诊疗任务,是阻击儿童新冠感染的最前线。

“在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发病率、病死率数据不详的情况下,在外界社会恐慌情绪开始蔓延的时刻,我们感染传染青年突击队决定把风险最高的工作拿下。”85后的蔡洁皓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毫不犹豫地投身到隔离病房的工作中。

在隔离病房,作为感染传染科专科主治医师的他全面负责病房的日常工作,从疑似病人的筛查到确诊病人的诊治,始终战斗在一线。为把上海经验第一时间向全国同仁分享,他白天战斗在临床前线,晚上总结诊治经验,先后在业界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总结儿童治疗经验,这在国内还是首例。

两个月后,国内疫情基本控制,可上海的输入病例却日渐增多。蔡洁皓临危受命,作为队长率领儿科医护团队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整建制接管儿科病房。

回忆起这段经历,蔡医生想起的不是艰辛,而是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我们收治过一个宝宝,她是我们的团宠宝宝,我们给她起了个名字叫‘豆豆’。”蔡洁皓回忆,“豆豆”当时只有1岁多,武汉人,跟着家人旅游,在上海逗留期间爷爷最先出现症状,之后全家9口人有8人同时感染。

豆豆和10岁的哥哥同时住进了儿科病房。豆豆很害怕打针,很害怕采样,有时看到“大白”就哭。“我们就在隔离服上画上各种卡通人物,告诉他们,我们是来帮助他们打败病毒这个小怪兽的。我会陪豆豆的哥哥画画、做手工,给他们讲故事,两个小家伙立刻勇敢起来。”因为年龄小,用药要根据体重精确计算,这给新冠肺炎的治疗增添了不小的难度。“用药时,曾玫主任带领我们反复斟酌再斟酌,谨慎再谨慎。”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豆豆顺利出院。非常幸运的是,他们全家也都成功治愈了。

“当看到豆豆一家相拥在一起痛哭时,让我感觉到医生这个职业无与伦比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蔡洁皓说,小朋友喊他们“大白妈妈”“大白爸爸”是他们最骄傲的时候。

 ◇ 援疆,是一份荣光一种情怀 ◇ 

支援公卫的日子仍然历历在目,蔡洁皓很快又踏上了援疆之路。

去年7月份,蔡洁皓主动申请去新疆喀什从事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担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挂职)。在疆期间,他投身南疆儿童健康事业,带领团队成功抢救多例危重症患儿,多次深入乡村开展义诊工作。

去年10月,喀什二院儿科收治了一名7岁的维吾尔族小男孩,这名患儿半年前开始出现髋关节疼痛,近一个月活动出现进行性加重,活动也受限,严重时甚至要靠轮椅出行。

收治了这名患儿后,作为喀什二院儿科主任的蔡洁皓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初步考虑该患儿为非感染病变,在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考虑患儿是比较少见的一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经过两周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后,该患儿的病情逐渐好转,孩子的母亲感慨地说:“我们本来都以为孩子要残疾了,多亏了喀什二院医务人员的救治,原来走路都困难的他现在都可以小跑两步了!感谢喀什二院儿科,感谢上海援疆专家!”

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在喀什二院,蔡洁皓带着团队让很多患儿家庭看到了希望。

“大夫,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一位满头大汗、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年轻母亲,抱着已经惊厥多次陷入昏迷的孩子跑进喀什二院儿科病区。这个5岁的患儿三天来反复发热并出现惊厥。儿科值班医护人员马上开通绿色通道,将患儿转入抢救室。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孩子的脸色逐渐红润,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初步抢救成功!

虽然患儿初步脱离生命危险,但是病情依然危重,病因并不明确。在完善腰穿等检查后,蔡洁皓带领着团队认真查看检查结果,判断患儿为化脓性脑膜炎,为其进行针对性应用抗生素,降颅压等治疗。经过三周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儿病情逐渐恢复。

从刚开始的语言不通畅以及生活习惯不适应等,蔡洁皓坦言,援疆工作最初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但必须迎难而上。援疆,既承载使命、信念,也饱含奋斗、磨砺,是一段岁月、一份荣光、一种情怀。

 ◇ 希望成为“值得骄傲的爸爸” ◇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不久前,蔡洁皓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谈及获得这份荣誉时,他觉得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鞭策。

蔡洁皓告诉记者,当初冲在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面,作为一个感染科的医生,这次“战疫”,让他这么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上了战场,和战友们朝夕相处,穿上全套防护设备进入病房,眼睛里只有患儿,一切担心犹疑都抛在脑后了。与病毒的斗争中,还让他看到了生命的活力。看着孩子们痊愈之后活力四射的那种感觉,真是美好。看到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让蔡洁皓觉得这份工作是极有价值的。

援疆之路,对于蔡洁皓而言,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不过,你想做的事,正是你热爱的事,那就追随内心去做,会有不断的激情在燃烧。”蔡洁皓说,作为共产党员,党性是使命感,也是试金石。在关键时候突出先进性,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的那一刻,让他觉得很光荣。蔡洁皓的母亲是护士,虽然工作很忙,但母亲觉得她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我一直愿意从事一些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职业,能体现真正的价值,如今我找到了这种价值,这就是医者仁心,救死扶伤。”

如今,蔡洁皓的大女儿已经8岁,小儿子也已经3岁。这几年陪在孩子们身边的时间极其有限。谈及将来回沪后的打算,蔡洁皓说,希望和家人在一起,多陪女儿玩玩。不过,他也坚信,儿女长大了会理解他这一路的选择,他希望能成为儿女眼中“值得骄傲的爸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