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之都|从拆墙透绿到见缝插绿,与公园城市来场双向奔赴
2022-07-24 生活


市民通过公园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不断的变化。青年报记者 徐易飞 摄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当我们逛公园时我们在逛什么?

化用雷蒙德·卡佛的疑问,我们可以简单回想一下近些年上海的“公园变迁史”。上海人喜欢逛公园,但公园一度并不像今天那么容易接近,围墙和门票这两个几乎被淘汰的“历史遗留物”尚且清晰地存留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记忆中。然而,近年来“公园”这两个字正在融入上海的每条毛细血管——从拆墙透绿,到见缝插绿,再到大街小巷目之所及皆是绿色,这座城市正朝着全域公园转变。同时,随着市民对于公园的需求和观念转变,公园正不断拓展边界和融入多元业态。

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街角的口袋公园让你转角遇到这座城市的“小确幸”;杨浦滨江的空中花园“绿之丘”,让你重拾城市的历史和荣光,唤起“逐水而居”的记忆;郊野科普公园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青少年了解和亲近自然的实践基地;商圈和公园的多业态融合,正在赋予公园更多社群和社交属性。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

现在,我们是否可以自信地回答:当我们逛公园的时候,我们正在看见这座城市的未来。

 见缝插绿 

刺鼻加油站蜕变成浪漫口袋公园

在高安路和衡山路转角处,高安花园梧桐成荫,蜿蜒小道,绿意盎然。令吕小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时候记忆中那个气味刺鼻的加油站,有朝一日会变成自己常常驻足欣赏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高安花园原址曾是加油站,随后改建为绿地,如今成为徐汇区衡复风貌区的口袋公园。

曾经弥漫着汽油味,喧嚣嘈杂的加油站,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居民可观赏、可休憩、可健身的美丽花园,让“步步是景、入眼皆画”成为现实。“出门散个步、买个菜,就能看到花园美景,令人心情舒畅。”吕小姐是90后,幼时住衡山路,小学时在家附近的高安路一小就读。提及高安花园这些年来的变化,吕小姐娓娓道来,“以前小学放学路上,我最不喜欢路过高安路和衡山路这个转角,因为汽油味很浓。而且和周边的梧桐树格格不入,影响了整个视觉感受。如今,高安花园建成后,家门口有了小花园。我们可以在这里散步、赏景,这里成为繁忙都市生活的一个休憩治愈场所。”

转角遇见“美”,口袋公园装满“小确幸”。漫步于高安花园,花境花谷的设计打开了视觉,感觉小小天地舒朗而开阔。葡萄牙沙岩花钵、浪花矮墙的搭配,莱姆石斑斓广场与纹饰花园踢脚线相结合,还有亭亭玉立于阿凡达森林之中的蓝色梦亭、地中海蓝的蝴蝶凳等,处处透露出迷人的法式风情。

家住高安路的王阿婆告诉记者,“我家到高安花园过个路口就到了。清晨,我和老伴最喜欢在高安花园散散步。晚上吃完晚饭,约上一两个小姐妹坐在蝴蝶凳上嘎三胡,看着路边的人来人往,真的太惬意了。”

在王阿婆看来,高安花园不仅别具风情,空气还特别好。其实,高安花园是上海第一个城市内部苔藓台地游园空间。据介绍,小花园保留了大部分原生大树植被,同时加入苔藓、杜鹃和桂花等特色植物。花园里还有两条台地园路,两侧点缀置石并种植了苔藓等蕨类植物,构建一个幽深静谧的溪谷微缩景观。

记者获悉,为了与周边衡复保护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相匹配,徐汇区相关部门在原有绿地骨架的基础上,通过法桐的荫、金桂的香、枫树的红和台地花园的异国风情,营造以“梧香枫情”为主题的法式优雅氛围,将其打造成具有法式风情的街心花园,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色、一角一特”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社区。

徐汇区衡复风貌区的高安花园是上海众多口袋花园之一,从公园收费,到越来越多的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从传统的公园有围墙,到越来越多的公园打破壁垒,口袋公园、微小公园点缀于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之间,让“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成为居民生活中的幸福事。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区,市民们依然可以在家门口找一片可供休憩、观赏的绿地。图为位于马当路复兴中路路口的造梦园。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转角遇绿  

滨江绿之丘重唤“逐水而居”记忆

随着公园逐渐融入市民的生活,市民对于公园和绿植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居民不仅期待着有口袋公园的美丽街区,更着迷于承载着城市记忆和文化的绿色建筑。

如今,位于杨浦滨江宁国路码头附近的“绿之丘”,被称为“空中花园”,成为热门城市坐标和网红打卡地。“绿之丘”有着层层叠叠的绿植,犹如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每当市民或者游客途经杨浦滨江,看见这幢开放式建筑,满眼皆是绿意和岁月积淀,不尤被城市空间更新的绿意和生命力所打动。

“绿之丘”每层露台上均种植着绿树花草,使整个建筑远远望去好似一个绿色的山丘。然而,这里原址是一个废弃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谈及第一次来到原址的感受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章明教授回忆道,“原址体量突兀而庞大,横亘在杨树浦路和黄浦江之间,阻隔了江岸与城市。在临近江岸10米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原址的仓库阻滞其间,无法与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产生任何回应,这给人带来一种找不到出口般的孤闭感。在设计中,我们加入双螺旋楼梯,通过清晰可读的建构方式,形成框架体系中竖向的漫游线索。我们将‘绿之丘’视为一个链接,一个具有回应性、包容性、成长性的体系。这个体系让它能够真正生长在所处的关系网络之中,最终从‘硬邦邦’的工业厂房变为‘柔软’的山丘。”

“绿之丘”开放后,三代住在杨浦区的80后李女士常带着孩子来杨浦滨江休闲,看着沿江步道的跑步者、打卡者,她充满感触,“曾经因为建筑的阻隔,只闻水声但无法见到江水;与此同时,高窗、瓷砖贴面的老式仓库更是给人一种压迫感,给滨江蒙上了一层冷冰冰的面纱。如今,改造成‘绿之丘’后,我们不仅可以从各个角度眺望江面,每个转角都能看到绿油油的绿植,整个建筑和周围的空间仿佛一下子活过来了。而且我经常带孩子来这边玩滑板,也让他了解杨浦滨江的历史和特色。”

从钢铁森林,到空中花园,如今的绿之丘“拆”掉了半幢楼,换来了“逐水而居”的城市记忆。章明教授告诉记者,“现在呈现的绿之丘是当时我们众多方案中挑战最大的一个。最终,团队减少了50%的建筑体量,形成绿之丘层层跌落的景观平台。从而引导人们由北坡屋面茂密的狼尾草中穿越,进入二层挑空的灰空间,跨越市政道路,直达江岸,眺望和感受母亲河的朝夕。以此打破以往‘临江不见江’的水岸与城市相疏离状态,把‘逐水而居’的生活记忆还给人民。”

  无界融合  

郊野改造成得天独厚的科普公园

上海公园日渐增多,公园与人们的生活更加紧密,这也赋予了公园更多的属性,从休闲娱乐到社交属性,再到集游玩和研学为一体的科普公园。

中心城区内,杨浦滨江的空中花园承载着昔日的工业荣光,通过重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往;在城市郊区,建立在大片农田上的公园也成为热门,这些科普主题公园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宽广的地理优势,开展丰富的自然科普教育和农耕文化教育活动。

炎炎夏日,瓜果飘香。浦东新区合庆镇的火龙果科普主题公园,一株株形态似仙人掌的火龙果树整齐地排列着,绿色的枝条映衬着鲜红的火龙果,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夏风习习,小朋友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了合庆火龙果庄园,领略植物从土地深处破土而出,学习火龙果的相关知识及种植技术,了解热带水果的生长习性。不仅如此,还能体验给霸王花授粉的神奇,以及学习花果两用采摘方法,让孩子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正因如此,火龙果科普主题公园获评市科委公布的上海市科普基地、上海市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称号。

漫步于火龙果科普主题公园,不仅能贴近自然、亲近自然,还能了解水果的来之不易。然而,这片科普公园的前身却是一所驾校。“火龙果科普主题公园”的创始人是复旦博士吴奇能。这位复旦博士10多年前种下上海第一棵火龙果树,如今这里成了千亩科普主题公园。吴奇能师从黄伟达教授,而黄伟达是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桢的学生。为了保证土壤健康安全,团队利用专利技术,施用研发的土壤改良剂,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使其适宜火龙果生长。

火龙果科普主题公园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吴博士创立公园的初心是希望让青少年更了解火龙果,了解农耕文化,共享绿色健康好生活。“展示馆内配置了百香果参观走廊、盆栽多肉展示区、火龙果栽培展示区、青枣、香蕉、莲雾、石斛等,内有热带果树30多种,热带绿植50余种,多肉植物百余种可供参观学习。除展示馆外,基地内还有多个DIY小课堂、4间多媒体教室、1个研发实验室、窖藏文化馆、品酵文化馆,以及室外果蔬体验种植展示区、600米长的月季文化走廊、乐活广场、火龙果栽培和采摘区等。”

记者在某旅游平台看到,有网友评价道,“火龙果科普主题公园的研学之旅太有趣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火龙果的花只在晚上盛开。穿梭在一棵棵长势旺盛的火龙果树之间,将熟透的火龙果从枝条上剪下来,不一会儿就收获了娇艳欲滴的火龙果。小朋友第一次采摘火龙果,感受到了满满的劳动乐趣。”

位于复兴中路瑞金二路路口的治愈花园民防苑。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边界拓展  

公园与商业交融松江印象城吸引市民

公园不断融入城市的毛细血管,公园的边界被不断扩展和延申。大型商场融入滑板公园和自然景观公园等要素,商场社群属性和社交属性逐渐凸显,商场公园也在不断吸收和容纳当地的文化,让商场公园更具有公共空间的价值。在松江印象城,不仅有提供滑滑板的水泥公园,还有一处自然景观公园“放空间”以及以“松江之根”为主题的“后花园”。

下坡、跳跃、翻转,在松江印象城的水泥公园,滑板爱好者在坡道上飞速滑行。00后菲菲告诉记者,“自从松江印象城开业后,我经常会来到水泥公园滑滑板,这里的运动氛围很好,还能认识到很多新朋友。玩累了,走几步就有很多餐厅,买杯咖啡和面包,瞬间精神满满。”

商场融入运动公园元素,这也是种趋势,在上海越来越多购物中心开始为滑板出让空间,“滑板公园”成了商场里的“景观”。这背后,折射出市民对于公园多业态的需求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曾几何时,滑板爱好者选择滑板公园;而如今,年轻人更热衷于集运动、公园、购物、饮食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综合体。印力上海城市商业公司合伙人、上海松江印象城首席合伙人曾秀坤介绍道,水泥公园是松江印象城联手国内滑板界的OG级人物韩敏捷老师,历时近两年打磨与设计呈现,以全户外的1350平方米专业滑板场地为核心,集成了运动场景、专业赛事、运动教学、运动零售等功能,以主题空间塑造滑板运动和街头文化的消费共生生态。设计水泥公园时,我们希望能够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真正的青年文化街区,通过滑板这项运动,让年轻人在这里自由地聚集和展现。

在松江印象城东侧,则是一处6500平方米的自然景观公园“放空间”,东侧临河,对岸就是社区。嬉笑声、打闹声,未到此地,先闻其声。作为一处公园场所,这里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秋千、蹦床和迷宫等互动装置,让消费者可以享受都市里的休闲时光,或是穿越时空,感受童趣。带着孩子来到“放空间”的张女士,是松江大学城的一位老师,“这里增加了街区的公园,商场公园的互动装置也很吸引小朋友。以前这里的购物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相对单一,现在有了商场公园后,周末可选择的去处多了。”

松江印象城的“后花园”位于东北侧的下沉式广场,年轻人在此可以约会、就餐、社交和休息。曾秀坤告诉记者,后花园的许愿树由一位伦敦现代艺术家设计,以“松江之根”为主题,深挖松江对于上海的重要历史地位,展现松江文化的悠久。后花园集公共建筑、艺术装置、景观装饰和互动装置于一体,提供休闲、社交、聚会、用餐和打卡等功能。

 ==  专家解读  == 

“丘陵城市”的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构想

从城市更新的角度观察公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新变化。近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今年上海又新增94座公园,公园数量增至532座。其中城市公园399座、口袋公园103座、乡村公园29座、主题公园1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章明教授表示,城市立体公园背后“丘陵城市”的理念,实际是对高密度人居环境现存状态的思考,与未来发展走向的构想;是将城市中的空间现象放回到“人的意志和行为”的语境中,对城市空间在文化、生产以及治理层面逻辑的重新梳理,建立起与时间、空间、人的行为相对应的“回应性”体系。

章明教授认为,“更绿色的体验并不只局限于讨论建筑与绿植结合的方式,我们常说的绿色、生态,不只是绿植,不只是环境生态,甚至包含设计生态等各个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用‘绿之丘’作为‘先试先行’的实例去推动优化。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提供给人们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章明教授分析道,我们希望建筑的“边界(boundaries)”向“交界(borders)”过渡。边界不再仅仅是用于“路过”的空间界面,而能够在表达适度自我领域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空间渗透的机会,进一步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丰富开放性向度。边界的实现,是通过拆除原有维护墙体,也包括应用绿植。

让自然环境与城市人文结合,绿色基底与多元文化辉映,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以人民为中心,让城市管理有温度;从细微处入手,让城市管理有内涵。正如上海市委领导所言,要打造更多城市新空间,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全力做好公园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开放共享、多彩可及的高品质生态空间,让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