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物亮相上博,讲述“何以中国”
2022-07-2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今天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今年上博最重磅展览,在接下来几年中,上海博物馆与国内考古大省合作举办“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成就。

据了解,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手工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力呈现飞跃式发展,创造了登峰造极的青铜文明与辉煌灿烂的礼制文化。

“宅兹中国”展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藏的诸多重要藏品,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

展览分为夏、商、周三部分,着眼于中华文明探源,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记者在现场看到,二里头遗址VM1出土的夏代晚期网格纹鼎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也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其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而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的战国晚期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整体布局匀称和谐,纹样图案对称、工整,四瓣花纹非常罕见,铺首钮也很少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错金银对称和谐,装饰华丽,造型精巧玲珑,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

记者还看到二里头遗址Ⅵ M11出土的夏代晚期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器身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3000余年而无一松动脱落。该器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跽坐人形玉佩,玉人颈下与后脑有一小孔相通,身下两腿之间也有一孔用于佩带或插嵌。据悉,跽坐是商代非常重要的坐姿模式,目前出土的商周时期的人物形象中,圆雕器物大多都采用了这一姿态。

上海市文旅局(文物局)高度重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原创策划,局长方世忠表示,作为“大博物馆计划”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联手国内各大博物馆,充分挖掘优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灿烂成就,彰显博物馆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做好“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区,又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选此作为“何以中国”系列的开篇,真诚期待与全国各地的同行加强交流,携手创作,谋十年之计,举协同之力,打造新时代新征程上这一彰显考古学“中国气派”的展览盛事,同时也熔铸“大博物馆计划”的风采与气质。

记者另外获悉,上博数字藏品平台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将于8月5日正式上线,这将是目前为止全国博物馆界自行研发、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首个数字藏品平台及区块链技术体系。 

据悉,上海博物馆“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及背后的“上博链”技术是目前为止全国博物馆界自行研发、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首个数字藏品平台及区块链技术体系。以文博文创为核心,以对市场洞察为动力,“海上博物”将通过数字化科技手段与跨界融合等方式,实现兼具虚拟与现实相关联;致力于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让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触手可及,并实现永久收藏和社会共享。文物将以新的形式走近大众的身边,与年轻人对话、互动,带来新的文化体验。 

同时,“海上博物”也是上海博物馆数字藏品馆,每一次发行数字藏品,均会有一件藏品进馆收藏,最终形成涵盖文物、艺术、创作等丰富内容的线上文化博物馆。此次“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中的两件国宝藏品商鞅方升和西周保卣就会以数字藏品形式登场,此外,驻守上海博物馆南大门二十余载的八尊神兽也将以“上博META少年”形象陆续亮相。目前,“海上博物”已陆续与多个全球顶级IP进行签约,多方位构筑数字藏品与上博链的生态圈,上博希望能携手国内各大博物馆和其他文化单位,共同努力用数字化科技手段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体验的发展,促进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