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这个夏天,上海的各大博物馆为什么如此“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这个暑期,上海的各大博物馆都正在普遍经历一场参观热潮,其热度为近年所罕见。而在观众之中,青少年又成为了观展的主角。这波“博物馆热”的背后固然有“非必要不离沪”政策之下的引流效应,但更重要的是博物馆集中推出的一批传统文化大展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不谋而合。这是“文博意识”正在觉醒的一代青少年,他们认为让孩子在博物馆里度过这个夏天是一件美好的事,很有必要。
== 火爆 ==
逛博物馆原来也得“拼手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上周六上午赶到中国航海博物馆时发现,这个位于临港、距市中心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国字头博物馆里已经有不少观众,很多人都是冲着特别展览“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而来。
市民张先生是早上8点从位于黄浦区的家里开车出发,专门带着女儿来看金缕玉衣的,“我们听说这个展览有世界唯一的完备丝缕玉衣,西汉最大的金印、汉代唯一的龙钮帝玺,立刻就来了精神,所以周末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来看看这些难得一见的国宝。”
疫情期间,中国航海博物馆每天开放3500个预约参观名额,这在以往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个暑假一些时间段的名额竟变得有点难抢,这是多年不见的情况。张先生告诉记者,周末的额度尤为紧俏,他原本想周日带女儿来看,却因为一些时间段已经没有了,所以只能选择了周六。记者也注意到,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在经历一个颇为火爆的暑假展期,而青少年观众占到了总人数的将近一半。
同样逛博物馆逛出幸运感的还有市民龚女士。上个周末在上海博物馆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起她“拼手速”抢上博参观名额的经历时,龚女士还是很激动,“现在上博一下子开了两个特展,一个是希腊展,一个是夏商周文明展,我就知道肯定要爆棚,去抢名额的时候果然相当紧张,幸亏我疫情隔离的时候练就了手速,否则还真的抢不到。”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博物馆每天开放4000个名额,而随着一中一西两大特展的开幕,参观额度瞬间成了稀缺资源。再加上由于仍处疫情期间,博物馆还是限流的,短时间内扩容的可能性不大,这也难怪参观名额会供不应求。
在这个夏天,上海的各大著名博物馆都在普遍经历着旺季。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亲子观展成为一种主流,青少年是博物馆的主角。一些家长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暑期逛博物馆,就是因为疫情期间学校要求学生“非必要不离沪”,既然不能到外地旅游,在上海市内的博物馆中进行一场文博之旅,也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 背后 ==
博物馆和青少年的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碰撞
其实即便非必要不离沪,市民还是可以有很多选择,而之所以扎堆博物馆,与博物馆今年暑期集中推出的一批重量级关于传统文化的优质展览有很大关系。逛完了上博,准备再抢下周末的参观名额,带着儿子“二刷上博”的龚女士就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上博的这次河南夏商周文明展绝对值得一看,河南是中国文物大省,这次的展览又汇集了近年河南考古出土的精品,这样的展览即便去河南也未必看得到。
记者注意到,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深入人心,今年暑期上海各大博物馆集中推出了一批传统文化展,这也成为了各博物馆吸引观众的招牌。近年在上海的区级博物馆十分活跃的奉贤博物馆这次推出了“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除了有秦始皇陵兵马俑亮相之外,还有150多件珍贵文物助阵,现在早已是一票难求,经常挂出“今日免约”的网络告示。上海博物馆除了“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外,之前已开幕了“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如果说夏商周文明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就是西方的传统文化,一中一西,交相辉映。
让张先生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到临港来看的“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是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南越王博物院举办的一个大型文明展。从“南越世家”“古国芳华”“文王风雅”“帆起东南”等部分,跨越两千年,讲述南越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此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江南生活美学展”和“绿色黄金美好生活——17-19世纪中国茶叶的奇幻之旅”展也是“两展联动”,聚焦了江南文化的传统。这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博物馆界业内资深人士陈刚告诉记者,今年暑期上海的“博物馆热”并非偶然,这是博物馆和观众在“传统文化”这个点进行碰撞的结果。应该说,是博物馆举行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展迎合了观众迫切想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而且不得不说,这批传统文化展品质很高,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的亮点,都有国宝级文物助阵,有人甚至发出‘为什么国宝都到上海来’的感叹,这体现了上海作为中国文化高地的地位。”
== 延伸 ==
青少年“文博意识”正在觉醒
其实博物馆这些年一直是上海文化的亮点和看点。从之前奉贤博物馆“雍正故宫文物大展”的火爆,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票难求,再到最近上海博物馆联手“600号”推出的文创口罩的热销,这都体现了市民“文博意识”的觉醒。
什么是“文博意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走访时遇到了市民瞿先生,他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他和女儿作出了一个决定,每周参观一家博物馆,一年要参观不少于40家博物馆。而且每一次参观结束后,父女俩要各推荐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文物,最后年末会做一本小册子,算是一年的“文博旅记”。“其实你说参观博物馆对提高学习成绩有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这大概率是没有的。但是参观博物馆一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只要日积月累,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有帮助。”瞿先生女儿小瞿说。
小瞿的观点其实就是一种“文博意识”。把对文物和博物馆的了解和掌握看成人生的一部分,而且他们并不是急功近利的,从不想着从观展中立刻有所收获,而是把文博看成是人生成长的一种积累。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现在具有“文博意识”的人很多,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他们把逛博物馆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度假方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这个夏天,青少年会成为博物馆的主角,而一些博物馆的联票和套票会那么热销。应该说,市民正在努力地让逛博物馆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市民的‘文博意识’的觉醒,与近年国家力推的‘把博物馆带回家’等举措有很大关系。让他们觉得逛博物馆不仅是一件很高雅的事,而且对自身和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陈刚对记者说,今年受疫情影响,上海封控了很长时间,博物馆也关闭了几个月,上海市民对于博物馆的热情在这个夏天彻底释放出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