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先驱之志答青年之疑,在地铁站里邂逅百年前“沪漂”青年俞秀松的奋斗青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龙华烈士陵园/视频
俞秀松何许人也?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曾是一名“小镇青年”,但就是这样一名“小镇青年”成为“沪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年团发起组)书记、成为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手稿的“快递员”……
1920年,21岁的俞秀松来到上海,用日记记录下了生活日常和思想感悟。今天起至10月31日,市民朋友们可以在地铁徐家汇站的文化长廊与之邂逅。让我们翻开这本日记,回到那个年代,还原“沪漂”青年的艰辛生活、信仰坚守和奋斗之路。策展方希望,以这样一种年轻态的布展方式,共忆先驱之志、答青年之疑。
◆ 打开革命先驱的“凡人日记” ◆
上海,初心之地,红色之源,光荣之城。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此地孕育。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在共青团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俞秀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今天,由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主办,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承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协办的《革命先驱 凡人日记》专题展览在徐家汇地铁站开展。
俞秀松,1899年8月出生于浙江诸暨,是家中长子。他小学时就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知道,若想要消灭百姓困苦的现象,必须要变革现实。外出读书后,俞秀松眼界大开,义无反顾地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此次展览以建团百年为契机,分为小镇青年志存高远、“沪漂”青年投身实践、时代青年勇担使命3大板块,思想萌芽、追寻理想、人间烟火等7个主题,立足于龙华英烈的资料和馆藏文物,将上海、徐汇红色历史文化与地铁艺术相结合,展示共青团的峥嵘岁月以及俞秀松烈士的人生历程。
展览中,还有一本极其特殊的国家一级文物——俞秀松日记。该日记写于1920年6月到7月间,时间紧邻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1920年8月。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在上海的一些活动,更忠实记录了一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动态,是一份难得的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历史资料。
“过去,我们在龙华烈士纪念馆,大家也只是能看到日记的封面,日记记载的文字,并不能全貌欣赏到。如今,我们挑选出重要的章节,以展览内页的方式,对外展出,希望如今的青年由此走进百年前进步青年的思想,感悟俞秀松如何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继而产生奋斗不止的跨时代共鸣。”策展人、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部主任冯志浩这样告诉青年报记者。
◆ 运送《共产党宣言》手稿的“快递员” ◆
“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旧欧洲有权利的人都因为要驱除这幽灵,加入了神圣同盟。共产党员,已经有了时机可以公然在全世界的面前,用自己党的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目的、趋向,并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无稽之谈。”这是摘录自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版于1920年8月,是陈望道翻译,陈独秀和李汉俊校对的。俞秀松正是这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手稿的“快递员”。
“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这是俞秀松早年立下的志向,他终其一生,矢志不渝。1920年,21岁的俞秀松来到上海,从此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很快结识了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中坚力量。是他亲手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交给陈独秀付诸出版,由此,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华大地进一步传播。
俞秀松当年来到上海后,为了唤起工人阶级的觉悟,他进入厚生铁厂,与工人们一同工作,一同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一年,他结识了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沈玄庐等人。透过日记,可以看到他与其他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交往,以及他的思想轨迹与人生感悟。
“1920年6月27日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里去。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语,现在一时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国底译文来校对了。”“1920年6月28日……九点到独秀家,将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说了译书的事……”
冯志浩介绍,也正是这两天的日记所载,让我们知晓了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1920年6月27日当晚,陈望道将刚刚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送到俞秀松这里,第二天由俞秀松送往陈独秀的住处进行校对的。由此,可见当初这些共产党的缔造者对《共产党宣言》之重视,学风之严谨。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俞秀松参与了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一些具体活动,做了中共许多其他发起组重要成员之间的联络工作。
一盏猫头鹰台灯,20世纪30年代俞秀松结婚时斯大林赠送的漆布木箱,龙华烈士纪念馆里俞秀松的另外两件珍贵文物此次也移师地铁站对公众展出。
◆ 新时代青年汲取精神力量 ◆
仔细品阅长廊展陈,展板上的过往和现代仿佛在发生对话——每天总起得很早——总在五点左右。写好再睡,已是明天三点了。今晚我和玄庐、望道谈到明天四点,不觉疲倦。这不就是现代所说的“熬最晚的夜,起最早的床”?
合上日记,俞秀松1920年在上海的夏天随风淡去。但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俞秀松依旧在革命的道路上奋力奔跑,为中共党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板上,还介绍了陈独秀指派党的发起人中年纪最轻的俞秀松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故事。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团组织。为掩护革命活动和培养留苏学生,团中央机关所在地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创办了一所外国语学社。外国语学社既是党团组织工作的地方,也是党培养干部的学校。俞秀松担任外国语学社秘书,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许多革命青年通过在外国语学社的学习与生活,增长知识,经受锻炼。1920年底到1921年,罗亦农、刘少奇、俞秀松等二十余名学员分批从外国语学社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这些时代精英之后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现场,有参观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文化教育,也拉近了和百年前英烈的距离,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精神,更要保持着这份精神去迎接挑战,为国奋斗。这正如策展时埋下的一份期许,鼓舞广大人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仰,解答新时代青年的人生疑惑,继往开来、砥砺奋进。
开展当日,俞秀松烈士继子、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兼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俞敏也来到现场。参观展览时,俞敏感慨良多,结合共青团的百年奋斗史,向现场参观者讲述先烈事迹。俞敏同时也对青年人说出寄语:“第一,青年人要保持自身的朝气;第二,要耐得住寂寞,从小事做起,从中积累经验,脚踏实地达到自己的目标;第三,青年人要有挫折教育,对任何事都要保持正气,为人民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注意到,玻璃上,一共印着7个问题,俞秀松何许人也?安于现状还是改变命运?改变命运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一个刚来上海打拼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也会觉得累吗?“社牛”的娱乐和交际有多丰富?总是有些理想,才会选择离开家乡去更大的城市吧?这是俞秀松的故事,那你的呢?
当认真看完展览,每一个人在心头也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龙华烈士陵园/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