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里故事搬上舞台,南方“噱头”对话北方“包袱”
2022-08-0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宝兴里是一条位于金陵东路的老弄堂,不久之前这里完成旧改,邻居街坊们告别故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最近数月“云创排”,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滑稽剧团联合将宝兴里旧改的故事改编成了同名都市喜剧。剧组昨起落地排练,并计划9月23到25日作为年度大戏献演于改造完成的兰心大戏院。

  刻画弄堂居民旧改的心路历程  

据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宝兴里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里弄之一,宝兴居委会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由居民自发建立的居民委员会。然而,当年蜗居其中的居民却过着“72家房客”的生活:起居空间逼仄,有的甚至还在使用手拎马桶,居民生活品质不高。旧改启动之后,在短短172天内,宝兴里创造了全部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的全市新纪录,其中发生了很多涤荡人心的故事。这也就是宝兴里此次被搬上舞台的来由。

“上海滑稽剧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现实题材作品创作,而《宝兴里》是最上海、最具烟火气的现实题材故事作品,希望通过这部剧目,将我们团的喜剧精神传递出去。”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对记者说。据介绍,此次《宝兴里》不是简单地将旧改的故事照搬到舞台,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加工与提炼,重点刻画弄堂居民们的“盼旧改”却又“怕旧改”,最终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搬离旧街区的心路历程。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讲沪语的《宝兴里》却请来了北京著名导演李伯男来执导。对于被邀请来执导该剧,李伯男其实也有一点意料之外。他告诉青年报记者,这可能与他之前执导过反映北京小区生活的舞台剧《依然美丽》,并且擅长喜剧题材作品有一定的关系。李伯男说,《宝兴里》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上海滑稽戏,而是融入了话剧、脱口秀等多种喜剧形式,演员也不止于滑稽戏演员,还有浙江人,甚至外国人。这也体现了上海的舞台可以包容天南海北的喜剧形式。

当然,《宝兴里》还是主要讲沪语的。李伯男说,他虽是北京人,但也曾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现在听得懂沪语。而让他这个北方导演来执导南方喜剧的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在舞台上呈现北方“包袱”和南方“噱头”之间的异同,这种南北喜剧的对话,对于推动中国喜剧的创作发展是有好处的。

  喜剧说上海话不应成为障碍  

演员方面,《宝兴里》的阵容不仅包括王汝刚、余娅、钱程等在内的老中青三代滑稽人,还请来当下受到年轻人喜爱的脱口秀演员豆豆,将一段发生在上海里弄的百姓故事娓娓道来。王汝刚本身是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主任,这次来演上海滑稽剧团的《宝兴里》属于跨团特邀演出,这也是自《今朝睏不着》之后时隔15年,王汝刚再次与上滑合作。

不过在滑稽界,请王汝刚来演弄堂老人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王汝刚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住在宝兴里附近,对附近几条里弄都非常熟悉,家家户户蜗居在一起,虽然日脚过得辛苦,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王汝刚这次演的是一个退休工人“花家阿公”,尽管花家阿公的记忆力衰退了,但他却是个可爱的老人,王汝刚以花家阿公的身份说道:“我是个‘三等老人’,以前是等吃、等睡、等死,现在等着抱孙子、等着拿补偿款、等着实现中国梦。”

王汝刚说,虽然现在的旧改报道都是全部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但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心路。没有旧改时盼着旧改,旧改来临时又舍不得离开,人的心理总是复杂的,“旧改来临,有搬得慢的,有说话不好听的,都很正常,故乡难得,故土难得”。王汝刚说,他对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就是要表现出这种人心的复杂性。

现在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有一些滑稽戏尝试着说普通话了,或者加大了普通话的比例。对于以上海话为主的都市喜剧会不会成为观演障碍这个问题,王汝刚有自己的考虑。他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新上海人很想听上海话、想学上海话,他举了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例子。1982年4月,侯宝林随团赴香港演出,到香港后,就有记者问侯宝林:“侯先生,香港人讲广东话。你说的相声,香港人能听懂吗?听不懂,会有人来看你的演出吗?”侯宝林的回答四两拨千斤:“凡是来的都听得懂,凡是听不懂的都不会来。”最终,听得懂的来了,听不懂的也来了。王汝刚说:“我们非常欢迎听不懂上海话的观众也来看,因为这个戏实在精彩,这么强大的阵容肯定可以排得很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