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农人|希望的田野上,新农人“播种”新理想
2022-08-07 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郭容/图、视频(除署名外)

在广袤田野中奔跑对90后柳晨豪来说是年少时的美好记忆,当过兵,在公司任过职,最终他回到了田野的怀抱。填报大学专业时,金山小囡许馨怡没有选择父母期望的教育专业,毅然填上农学,如今她的短视频是枫泾镇农产品的“代言人”。“粽子达人”陈勋更在尝试跨界种玉米,打开了种田新世界。

如今的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乡村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柳晨豪、许馨怡、陈勋这些90后新农人的加入增强了乡村发展动能。他们有跳脱传统农业的眼光和智慧,也用青春和汗水在这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事业,“播种”新理想。

陈勋在田头查看玉米。

 · 新农人的体验 · 

田间地头忙碌出一个新世界

一年四季,无论酷暑严寒,每天早晨7点,柳晨豪都会出现在上海仁章果蔬专业合作社旁的“一亩菜园”里,花半小时专心致志照看他的蔬菜。

柳晨豪是金山区张堰镇人,他的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有近300亩地,以水稻种植为主,也种植青菜、杭白菜等绿叶菜,小皇冠、草莓等瓜果。作为合作社理事长,他特意给自己留了“一亩菜园”,菜园里种植了青菜、生菜、丝瓜、南瓜、茄子等十来个品种,浇水、施肥,种植的每一步他都自己完成,最近虽然频繁出现高温天,但茄子和毛豆的长势不错,让柳晨豪有些许欣慰。之所以亲力亲为,是因为他要了解瓜果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周期,种植中遇到问题可以突破解决,再运用到大面积的种植中。

他曾在“一亩菜园”种植了玉米,每天观察玉米生长,颗粒饱满程度,最后发现一根玉米秆上最适合生长一根玉米,而长出的玉米穗要及时修剪,“这样营养才会留给玉米”。今年2月,合作社种植了4亩玉米,6月进行收割,他和老农人常讨论起自己的种植心得。

由于夏季高温,每天柳晨豪安排农人下地的时间集中在清晨5点至上午9点,傍晚5点至晚上7点。最近上海频频发布高温预警,而水稻田里杂草却肆意生长,打了除草药水也会因为高温蒸发快,效果不明显。戴上帽子,柳晨豪就和农人们一起下地拔草,劳作4小时,经历阳光炙烤,切身感受了“汗滴禾下土”,但他乐在其中,“平时也去健身房健身,就把农田劳作当成健身运动”。

当柳晨豪在地里和农人一起除草时,在金山区枫泾镇,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许馨怡戴上草帽,穿着长袖长裤出门了,这天她去枫泾镇万枫东路上的景冠梨园,园内种植了约540亩的翠冠梨,亩产量约1500斤。7月下旬正值翠冠梨陆续上市,她带上测糖仪测翠冠梨的甜度,也带上相机拍照宣传。

婆娑碧叶晶,枝下翠冠莹。走在梨园小泥路上,两边梨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相继成熟的翠冠梨,许馨怡走近一棵梨树,挑选一番她摘下一个翠冠梨,“别看外皮粗糙,但内在特别‘美’。”她削去梨皮,切下一小块雪嫩的梨肉,挤出汁水滴在测糖仪上,“看,这个梨的甜度已达到13.7度,甜度再加几分就能采摘上市了。”

翠冠梨也称“六月雪”,许馨怡说起翠冠梨滔滔不绝:“果肉甜嫩松脆,梨汁丰富,吃起来不仅香甜爽口,还有着一股清新的果香。”那天,她的相机里留下了多张翠冠梨的“倩影”。

同样在枫泾镇,前段时间,90后陈勋带着农人们冒着高温采摘了今年首批玉米。70亩的玉米整整齐齐采收完,这些有着上海农科院“血统”的“申科甜1号”就被装车送进陈勋自己的食品加工车间,制作成开袋即食的真空玉米棒。“忙完粽子忙玉米”,这是陈勋的新尝试。

原来陈勋是上海枫乡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更是“枫泾粽子”第四代传人,如今肩负着振兴恢复上海老品牌“叶聚兴”的重担。回乡创业期间,陈勋将传统手工制作的粽子带进了生产车间,实现了粽子的半自动化生产,产能一下达到了每天3万多只。

但过了端午粽子热销期后,厂房各个设备开始闲置,而那时春播的玉米恰好在端午后成熟,正好可以取代粽子。2021年,陈勋引种了一小批“申科甜1号”,他用现有的生产车间摸索合适的加工方式,制作出几千份真空包装玉米棒,一推上市场,销路甚好。今年春天,他与枫泾镇盛新村、下坊村和泖桥村的农户们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农户们种植玉米,他帮忙一起收割,并负责收购、制作、销售环节,探索出种田新世界。

 · 新农人的选择 · 

因为情感难以割舍 因为热爱回归田野

回归田野,是“短暂的逃离”,还是“持续的热爱”?对新农人来说,每一步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

1996年,柳晨豪家里承包了土地经营,以水稻种植为主,也种植青菜、阿婆瓜等果瓜蔬菜。学生时代,柳晨豪课余时常在田野里奔跑,他喜欢闻泥土的芬芳,也见证了父辈一代日复一日顶着烈日辛勤劳作,这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在他看来吃的是“辛苦饭”。

柳晨豪是“世博兵”,三年军营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坚毅性格。退伍后,这名“农三代”并没有选择回归农田,他在物流公司任职,也去过建筑材料公司,学习销售,积累人脉。而他的内心留着40%牵挂着家里的田地,平时跟着爷爷学习种植蔬菜瓜果的技巧。

2019年,上了年纪的长辈希望下一代能“接班”,柳晨豪再次叩问内心:我愿意在田地间干一番事业吗?热情始终没有消逝,他回归农村接手家庭农场,成立合作社,开创“雁豪”大米品牌,当起了新农人。在他看来,老一辈农人是为了生活而种地,而新农人则是为了热爱而种地。

这份热爱在90后许馨怡身上体现得更浓烈些。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就加入了“三支一扶”大学生队伍,来到枫泾镇农服中心进行支农工作。这份工作一开始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他们希望许馨怡能考取教师资格证,安安稳稳当一名老师。但许馨怡却一心只想选择农学专业,她的坚持与童年记忆有关。

许馨怡小时候母亲从日本回来给她带了一个橘子,味道特别甘甜,妈妈跟她说,在日本的农田里几乎看不到干活的人,全是机械化装备,那是1997年,而当时我国种田还是劳力居多。许馨怡在农村长大,看着祖辈们天天下地干农活,“当时我特别想让爷爷、奶奶也能从田地里回来,看着机器干活。”于是,她大学报考农学专业,获得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回归农村。

刚入职枫泾镇农服中心时,许馨怡还是个爱美的姑娘,长发飘逸,长裙飘飘,去食堂吃饭还打把伞,老领导有些看不惯:“你也不想想自己是干什么的,走这么点路就要撑伞,以后去基地跟农户交流,你撑把伞像样吗?”这话点醒了许馨怡,“我既然选择了农业,就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现在她剪了齐耳短发,长裤、运动鞋是标配,梨园、桃园、葡萄园、水稻田,她跑遍了枫泾镇所有农业专业合作社,出门甚至连防晒霜都不太涂,至多戴顶帽子。

许馨怡的热情常常感染了陈勋。由于都服务于枫泾镇的农业发展,两人是相识多年的朋友,陈勋常对许馨怡感叹,因为从小跟着奶奶、母亲学包粽子,乡村有他难以割舍的感情,大学毕业后才选择回乡创业。而跨圈玉米种植也并非头脑一热。他所选择的“申科甜1号”是长三角优质农创项目路演上的项目,枫泾镇进行选培孵化,还得到专家的支持。当时陈勋为了验证粽子的加工设施是否能满足鲜食玉米加工需求,他依托了上海市农科院郑洪建团队的技术力量,发现不需要太大投入,就能让粽子的加工车间变为鲜食玉米全产业链的空间,于是才迅速和种植户形成了订单合作模式。

柳晨豪在大棚内。受访者供图

 · 新农人的策略 · 

从种到销,“互联网+”是好渠道

老一辈农人耕种以“种”为主,没有“销”的渠道,而新农人注重种销结合。“互联网+”农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网络也成了新农人拓宽销售的渠道。

柳晨豪目前的业务分为种植、配送和销售。除了有固定的企业用户和合作平台,他用起了网络平台。张堰镇百家村推出了“森活百家”App和小程序,直播带货,线上平台下单,带动全镇特色农产品销售。上海仁章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另两家合作社一起,依托“森活百家”小程序,开设了“森活百家”农产品供应专线及线下村居集采集送模式,基地直供、当天采摘,采用志愿者“非接触式”配送,保证居民足不出户也能吃上质优价廉的蔬菜。作为合作社理事长,柳晨豪主要负责“接单”,空余时则会帮忙打包、装车、送单。他还会帮助镇上其他农户在线销售农产品。

陈勋的想法和柳晨豪一样,这名90后在大学时就开始接触电商行业,但直到2016年,当粽子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枫泾古镇景区,他才嗅到了另一种商机:“我萌生了在网上销售枫泾粽子的想法。”当时他注册营业执照,开起粽子网店,联合有裹粽子经验的“老师傅”一起将枫泾粽子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尝试玉米种植,他很能理解不少农户对种、销的担忧,农户习惯了以产量为导向,对未知的收益顾虑重重,枫泾镇的气候适合大面积种水稻,玉米能不能种好?种出来谁来买?连续播种会不会让土地得不到休息,导致前后两茬作物都种不好?

但陈勋是以互联网思维结合生产的模式在推进,对农户来说是实实在在增加了收益。“和老农人算亩产,算水稻田如何增收,有了对比才会理解,从而打消顾虑。”他更觉得,引入“互联网+”后并不是非此即彼,传统模式和互联网模式可以结合一起发展。

除了销售用起“互联网+”,好的宣传视频和文字也能在线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许馨怡就在做这件事。2021年,为了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她报名参加上海农科院挂职锻炼,脱岗培训3个月后,她开始主动为枫泾镇农户与农科院搭建沟通桥梁,有农户遇到种植困难时,她第一时间联系农科院专家,为农户排忧解难。平时,她开始琢磨起如何为农户的农产品拍摄宣传视频,撰写好的宣传稿。

在视频号“金山味道”上有不少她的作品,“可爱的小番茄,是不是特别惹人爱呢?”“枫泾晴王上市了!”“一起来枫泾来场黄桃之约吧!”每个视频片段都是许馨怡跑基地跑出来的,不仅有黄桃、葡萄、小番茄等特写,还加入了农户展示。回到办公室,她用软件进行简单剪辑,配上音乐和字幕,视频的发布在网上成了另一种销售宣传,不少视频底下出现了“多少钱一公斤?”“如何购买?”等问询留言,许馨怡也会通知农户进行对接。

今年,许馨怡和枫泾镇信息中心的小编强强联手,组成宣传小分队,她负责踩点物色好的农产品,再和小编一起去现场拍摄,小编带着单反、脚手架等专业设备,视频的画面和剪辑质量有了提升,增加了可看度。7月,视频号发布了“沪红糯1号玉米香甜上市”,富含花青素的玉米糯中带甜,今年第一年在上海试种3亩地。看着视频中360度展现玉米的“身姿”,网友纷纷留言哪里可以购买。

许馨怡在果园内工作。

==   新农人说   ==

乡村振兴  青年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

乡村振兴又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今年6月,《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

投身村振兴事业,柳晨豪始终秉承“有一份热,便发一分光”的初心,他参与张堰镇举办的“阿婆瓜”节、树莓节等各项农业节庆活动,为张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文明银行”积分兑换捐赠大米。今年3月草莓成熟时,柳晨豪驾驶着面包车,将一箱箱新鲜的草莓送往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村居委,为奋斗“疫”线的工作人员送去了自己的“心意”。

但柳晨豪并不敢说自己为乡村振兴做了多少努力,他觉得个人的力量微小,乡村振兴不是靠个人力量,是要靠更多青年加入“报团取暖”,如今合作社引入了两位90后,他们对乡村有热情,柳晨豪让他们从配送业务入手熟悉运作,慢慢激发青年扎根乡村的信心。

在陈勋看来,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当然也离不开人,他和团队小伙伴扮演的就是“桥梁纽带”的链接作用,“让一产融入二产,二产结合三产,形成乡村内循环的经济效应,我们会在这个生产链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一产内容进行生产加工,同时又扮演销售的角色,为农户和销售渠道搭建桥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在农口工作了8年,许馨怡见证了农业的飞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基地的种植标准从无公害提升到绿色、有机,农业机械化率逐年提升,支农惠农政策日渐完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但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探索,“我会在田间地头继续钻研种植技术,帮助农民种得好,创新营销渠道,帮助农民卖得好,农业十分需要年轻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郭容/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