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业界大咖也来“赶考”,上海的这个孵化计划告别野蛮生长期
2022-08-08 文体

孵化计划发起人费元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上海文化广场推动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发展到第四个年头后,正式进入了“狂飙突进”阶段。8月6—8日,今年4部入围作品举行“期中考试”的同时,该计划首度出现的“特邀孵化”版块也正式公布了两部作品,吸引了业界和音乐剧粉丝们的好奇目光。“孵化计划此前只有自由孵化,‘种子们’野蛮生长,最终脱颖而出的再仔细打磨。现在,大咖们也同样想在这个机制里进行创作和‘试错’,所以,有了‘特邀孵化’的版块。”该计划的发起人、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说明,这个孵化计划的运作机制,得到了业界公认。”

  == 4年来的342部草种 ==  

作为“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的重要环节之一,“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创办于2019年,至今已举办了4年。4年来,它不但孵化“作品”,更孵化了编剧、作曲、演员等音乐剧行业的储备人才,因此被誉为“一双能看到行业广阔未来的眼睛”。“4年来,共有463人次参与的342部原创作品参与了孵化计划的投稿。”费元洪说,这些自由孵化的作品和人才,“就像是一个‘草种子’库,社会各界的贤人想要施展自己音乐剧的才华和热情,都可以来报名。”

4年的成绩单,其实挺亮眼。第一届孵化作品《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南唐后主》已于去年完成正式首演,其中《南唐后主》更是难得一见的原创爆款,在上海连演两轮17场,全部售罄一票难求。该作品将于2023年4月前在16个城市完成首轮全国巡演。《生死签》也将于今年夏季开启全国11个城市的第二轮巡演。而2020年入围作品《无法访问》《南墙计划》亦已投入商业制作,将分别于2022年10月在杭州和2023年5月在上海正式首演,与广大观众见面。

但在音乐剧专家陶辛教授看来,孵化计划启动之初,参与者们其实更多的是冲着“情怀”来的,收到的很多作品“平心而论是不合格的”,“作品很多,但完全是音乐剧的‘素人’凭借一腔热情来做的”。

年轻主创们齐聚上海

两人都将此阶段视为“野蛮生长”阶段。野蛮生长的作品水准或许不高,却让市场热情被充分调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和作品越来越多。今年4部入围作品之一的点唱机音乐剧孵化板块《“偷”故事的人》的编剧/作词孙浩程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是做话剧的,“无人问津,吃饭都成问题了”,关注到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之后,“我开始从头学习音乐剧创作,从以编剧、作词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到真正学习导演工作,是一步一步地、有了方向地在成长着,我学习到了更多的创作手段,眼界也越来越打开了。”

除了他的作品,今年还有《八角亭谜雾》《恐龙凶巴巴·不一样的朋友》《一生》等作品入围。4部作品的主创们,这两天集中在文化广场,举行了剧本朗读会和歌曲首唱分享,这也是对第一赛段成果的中期考核。随后,它们还要进行一番残酷厮杀——专家们会从作品题材与内容、完成度、音乐风格、市场潜力4个维度,再进行充分的考量,从这4部里挑出3部来进入“工作坊”阶段,入围最终赛段。

“现在大家拿出来的东西,水准都比较高了。”陶辛说,“那么作为孵化计划本身,它也得往前走,就不能依然只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 大咖们也来赶考了 ==  

让很多业界人士甚至音乐剧粉丝们都颇为关注的是,2022“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机制升级了:除了过往的自由孵化外,还设立了定向孵化(点唱机孵化及影视IP孵化)与特邀孵化的新赛道。“自由孵化就像大海里撒网捞鱼,捞出来什么鱼都是不一定的;定向孵化就像是做盆景,因为你就是从版权作品里去挑选,相当于花盆大小和树材都被限定好了,你要做的是做园丁,去剪裁成你想要的形状;特邀孵化,则像是去寻找好的胚胎以及好的园丁,我们提供土壤,大家共同用专业成熟的方式来养育植物。”费元洪说,这三大“赛道”都有可能产生有价值的作品,“它其实是代表了孵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就是希望能拓宽原创孵化作品的可能性。”

记者发现,目前4部入围作品中,《恐龙凶巴巴·不一样的朋友》《一生》来自今年的自由孵化,《“偷”故事的人》和《八角亭雾》都是定向孵化作品——前者是和环球音乐版权中国合作的的点唱机音乐剧孵化板块作品,后者是和爱奇艺星尘工作室合作的影视IP孵化板块作品。而8日当天,孵化计划还公布了两部特邀孵化作品:《缝纫机乐队》和《麦克白夫人》。这两部作品特邀海内外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创作者加盟,选择共同青睐的创作题材,共同在孵化计划的机制内进行新一轮的孕育与打磨,并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登上商业化舞台。

孵化计划的剧本朗读会

“比较受关注的特邀孵化,其实是国际间的合作,像作词作曲,包括版权机构,其实都是在行业当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和经验的,都是业界的大咖,像音乐剧《缝纫机乐队》的高世章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华人作曲家,我家里有他全套的作品CD。”费元洪说。记者也留意到,《缝纫机乐队》背后有百老汇音乐剧公司的影子,《麦克白夫人》则和伦敦西区渊源颇深——众所周知,这两个是国际音乐剧界的重镇。

这样的合作,到底是强强联手,还是孵化?费元洪说,仍然是孵化。“即使是国际知名的业界大咖,在中国的音乐剧环境下,并不是把作词作曲编剧集中在一个主题上,就能诞生好作品的——好作品的成长,需要把控。”他说,“大咖们也需要有试错的平台,如何用比较小的代价来证明这个‘胚胎’是没问题的,就是我们孵化计划的作用。”

如今,大咖们也来上海“赶考”,也正是证明了孵化计划的机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无论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作新人,还是成名成家的成熟创作者,孵化机制都是一套科学且务实的创制流程和体系。”费元洪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