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姥姥”走上红毯,17位“科学之星”红毯秀拉开上海科技节大幕
2022-08-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从18岁的“明日之星”,到年逾古稀的科学家。17位“科技之星”今天上午走上了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的红毯,也拉开了2022上海科技节的帷幕。

 “一家两代三位”,科学家家庭同登红毯 

今天的红毯秀上,有“一家两代三口”的“科学家之家”格外引人注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凡一和父母一同走上了红毯。父亲曾溢滔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也是新中国医学遗传领域的缔造者,我国基因诊断领域及胚胎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长期从事医学遗传学和分子胚胎学研究,在遗传病防治和动物生物反应器制药方面成绩卓著。母亲黄淑帧则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终身教授。

“一家人都从事遗传学研究,而且都取得了不俗成就,你们平时在家里经常探讨遗传学问题吗?”在回答主持人的提问时,曾凡一回答道:“当然啊!从我小时候有记忆起,我们一家就经常谈论遗传问题,除了像别的父母和孩子那样说孩子像父母哪一方外,我们还会谈到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突变造成遗传病的代号,以及遗传病背后的哲学问题,如《矛盾论》和《实践论》的观点。”

科学家的生活并不枯燥。这一家子还都是音乐爱好者,将所研究的领域与艺术联系在一起共同讨论,成为这个家庭独有的风景。“DNA的碱基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成就了一首首美丽的生命乐章。这就是遗传、基因和生命的美丽。” 曾溢滔和妻子、女儿会这样讨论遗传密码与音乐的关系。

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节红毯秀,让科技工作者们成为了最闪亮的明星,也传播着科学精神。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首席技术官伍鸣,上海大学理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泰国科学家王美佳等中外科学家一一在红毯亮相,分享自己在科研中收获的人生经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唐勇是今天首位登上红毯的科学家。长期从事基础科学,他始终记得导师、著名有机化学家黄耀曾院士常讲的一句话:“做科研,心里要装有三个口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我们要努力把三个口袋都装满。”他也一直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发展为高新技术,让大众享受科技成果的便利。“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是一条很有挑战而且充满风险的路,要么成功,要么惨败,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唐勇说。

 科普达人首登红毯、“明日之星”压轴 

两位科普达人也首次登上了红毯。北京化工大学英籍特聘教授、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是是牛津大学博士,已经在中国从事20多年科普工作。提起自己学习中文的初衷,戴伟说是因为在做科普的时候发现,如果要通过翻译,就无法原汁原味地传递科学的趣味。针对现在很多人“谈化学色变”,他认为化学为世界创造了很多东西,我们不应谈化学色变。

和他同行的还有“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一头标志性的灰白短发让她很是显眼。她说,能以科普工作者的身份踏上象征着荣誉的红毯,自己也很兴奋。“不刷题真的能应付考试吗?”她在红毯上再次给予了肯定的答复:“比如一个人是研究型学习,另一个是刷题型,不刷题的人学习物理的科学体系是在脑子里自己构建成的,知道自己哪里薄弱哪里是强项。同样,研究式的学习,在应对人生考试中也一定能打胜仗。”

红毯上的“压轴”依然是“未来之星”。两位“明日科技之星”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学生孙嘉遥和复旦附中学生胡程皓,与复旦附中特级校长吴坚共同走上了红毯。孙嘉遥即将就读上海纽约大学,他说,科技创新给他带来的最大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的创意和构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作用,帮助到了更多人。即将就读复旦大学的胡程皓则觉得做科创让自己各方面得到了提升,也是自己高中生活的最大亮点。“热情是创造的源泉,是科学人才未来长远发展的动力。科学创新可以拓展学生眼界,而有了眼界,未来的可能性就有了。”吴坚校长则这样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