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土地,灯塔,未来——《元灯长歌》自序
2022-08-28 生活

傅菲

怀玉山山脉东起浙西婺洲,西没于赣北鄱阳湖,如苍龙游于天际。灵山山脉是其主要支脉之一,横亘于赣东境内。发源于望仙乡的樟涧和发源于华坛山镇的古城河,在郑坊盆地汇合,始称饶北河。因河始出灵山之北,又名灵溪,向南而流,九曲百余里,汇入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郑坊盆地乃上饶县(现称广信区)最大盆地,属粮仓之地,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也多世事沧桑。我的生养之地枫林村属盆地西边小村,依山而建,临河而居,现有 2400 余人口,就业以务农、手艺和外出务工为主。我在此生活到十六岁,前往外地读书并工作至今。

但我并没有离开养育我的土地。自二○○五年始,我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观察和探究枫林村,涵盖了人口、收入、知识、职业、技术、疾病、就学、婚丧、养老、伦理、外出谋生地、污染、非正常死亡、风俗和文化,以及郑坊盆地的鸟类迁徙及其他野生动物生活、植物分布等诸多领域。自二〇一五年始,我每年以四分之一的时间,去作田野调查。我像一个方士,独自背一个四角方包,夹一把雨伞,行走在郑坊盆地,身上沾着草屑或露水。

那是一个旷达、落寞、四季色彩分明的乡野。我历经草枯草黄,观察自然形态,深入形色众生,记录他们的生命形态,并作样本调查、分析。我很奢侈地想,冀望借此打开一条幽深之路,通往时代深处的乡村,以探究百年来的世事变迁、演进。

我痴迷于此。我祈望绘制饶北河上游流域的“百年生活图谱”。即使这个“图”只有巴掌那么大,但须是如沃野般繁盛、如水流般丰沛。我的途径是深入村户调查当下的生活形态,查寻百年来郑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阅读散轶民间的地方读本。

我的双脚深深陷入土地。我的根须在土地下交错。我知道一粒谷种通往大米所走过的隐秘之路,正如一个家族枝开叶散。我和土地上的人血脉相连。土地是他们的证词,也是我的证词。证词活在他们的肺部里。他们是做土陶的人,是开手扶拖拉机的人,是亡灵前跳傩舞的人,是放下刀器自我救赎的人,是提着斗灯在黑夜旷野唱歌的人……他们经历沧桑,饱尝甘苦。他们对生活对命运绝不妥协,即使处于绝望之境,也仰头眺望星光。我知道,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他们如油茶树迎日生长,长出粗壮的枝杈和肥硕的绿叶。我不是过客,而是其中之一。我知晓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我熟悉他们说话的方式、劳作的姿态和内心的渴望;熟悉他们的困顿和挣扎;熟悉他们行事的方式,怎么怨恨怎么友爱。

他们是遍布大地深处的灯塔,也是悬在我纸上的灯塔。

我写散文,始于二〇〇二年,并把散文作为唯一的写作文本。我专注于着墨盆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内心困厄、精神风貌、时代变迁,以村志的形式,为河流立传,为大地塑像,为人民刻神。我立足生活第一现场,从人的本源出发,根植于土地,以劳动者为中心,对盆地的百年史以冷峻审视,对现当下的生活以衷情叙述,写他们与土地生死相依的高贵情感,写他们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讴歌人性之美、劳动之美、伦理之美、生活之美、时代之美。

传统的乡村已渐行渐远,随着城镇化的规模化发展,乡村以新时代的气象在重塑自己,乡村正在振兴。只要大地在,大地上的人还在,一切生生不息,万古长流。扎根在大地上的人民,是一群始终面向未来、努力生活的人,哪怕为此舍弃生命。他们饱含热情不畏风霜。这就是大地哲学。大地是我们的肉身居所,也是我们的精神原乡。

每一个赤诚之人,如种子紧裹泥浆,爆出苗芽——春雨酥酥,暖阳斜照,种子拱出松土,芽叶油青,缀满露珠,带着地层的温暖和阳光的生机,有向下伸展的根须和扶摇直上的茎叶。田野一夜泛青。这就是大地的赞美诗。

是为序。

(《元灯长歌》,傅菲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傅菲,专注于乡村和自然领域的散文写作,出版散文集《深山已晚》《元灯长歌》等20余部,曾获三毛散文奖、百花文学奖、江西省文学艺术奖、2019年度储吉旺文学奖、方志敏文学奖等。)

傅菲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