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团课”《团聚浦江 “青”爱闵行》线上开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随着上海“一江一河”青年志愿服务的正式启动,闵行共青团的《团聚浦江 “青”爱闵行》团课也于今天在线上开讲了。
浦江奔涌,东方潮阔。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在闵行拐了一个大弯,迤逦北上。三十而立的闵行,活力十足。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涌向闵行,在时代的大潮中奋楫扬帆,逐梦前行。拥有浦江“两岸”39公里滨江岸线的闵行,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力推动黄浦江民心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岸线贯通,不断拓展提升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努力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将“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打造成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新客厅。此次“行走的团课”系列一共有5节,来自闵行各个领域的“小水滴”志愿者,沿着黄浦江分别来到浦江镇、吴泾镇、浦锦街道和江川路街道,为大家讲述在人民城市发展交融下的动人回响。
“有叶宗行,才有黄浦江;有黄浦江,才有大上海。”团课在位于浦江镇的叶宗行纪念馆开启,来自浦江镇的团员青年代表,浦江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级行政执法员庄慧杰先带领大家一起追寻黄浦江的渊源。黄浦江,古称东江,与娄江、吴淞江一起,是古代太湖的入海水道。自宋代起,三江逐渐淤塞,太湖排水不畅,时常造成水患。到明初,更是恶化到“每逢积雨,众水奔溃”,造成上海被湖水淹没、良田颗粒无收的惨剧。面对肆虐的洪水,年轻的叶宗行以生员的身份挺身而出,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治水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狭隘保守的水利思想,为后人开启了治河新思路。这个方案也因操作性强,工程量小,且收效快、成效显著,很快便被采纳。在叶宗行的感召下民工们大为振奋,工程进展得很快,前后不到两年半,就完成了疏浚黄浦和范家浜的工程。就这样,太湖之水和浦江、吴淞江之水合在一起,奔流入海。不仅成就了日后上海最美之景——外滩,黄浦江还因为来水丰沛,河道畅通,日夜冲刷下,水面越刷越阔,最终成了不浚自深的自然河道,并逐渐形成了黄浦江水系,成为“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一次治水,让我们看到了叶宗行的青春责任,也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青春有为。
随后,各个“小水滴”志愿者与大家分享了浦江郊野公园、上海电机厂、“川上美集”滨江文创公园、浦江第一湾公园、王显明保护母亲河俱乐部、丰收村滨江生活秀带、黄浦江海事安全服务中心等黄浦江沿线点位的美丽景色与动人故事,聚焦历史文脉传承、生态治理改善、城市风貌变迁、功能品质提升等重点领域,展现出一代代青年发挥敢为人先、开拓奋斗的进取精神,激发出众志成城、建功立业的磅礴力量。
来自王显明保护母亲河俱乐部成员单位:教院友中的大队辅导员顾颉表示,自己经常带领学生开展浦江志愿打捞活动,锻炼孩子的劳动技能,培养并传递生态文明的生活理念。这次有幸作为“一江一河”团课的讲课人,通过讲述一根“捞竿”的故事,向更多人介绍王显明老人以及王显明保护母亲河俱乐部的事迹,希望能引导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公益活动中,将老人“继续努力,再作奉献”的志愿精神和环境保护的理念传递下去。
通过团课,记者了解到,未来,浦江朝着“生态人文滨江新城区、高端科技产业引领区”发展目标,努力建设独具魅力的滨江公园城镇;江川力争将“川上美集”打造成为一座潮流艺术集聚的南上海文创公园;吴泾将塑造“浦江第一湾公园”成为上海市的世界级城市历史文化“新”地标;浦锦滨江也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农村生态资源利用上下足功夫,奋力构建滨江蓝绿生态走廊和田园游憩体系,助力闵行成为“实力主城、暖心之城、魅力之城”……绿色、美好、丰盈,更多的江河故事将诞生,更多的历史将被创造。
记者从闵行团区委获悉,接下去,《团聚浦江 “青”爱闵行》团课将向基层团组织开放预约,“小水滴”志愿者也将在合适点位定期提供常态化讲解服务,让广大青年和市民群众感知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感受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