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信念点亮教育梦想,“致敬好老师”2022年上海市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扣人心扉
2022-09-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情景诗朗诵《教育,一生的事业》,以93岁的于漪老师、98岁的王振义院士、72岁的孔海南教授、“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教授、耕耘高校思政讲台30多年的范静老师、本该安稳退休却选择支教的侯荷梅老师等优秀教师为原型,就“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给出回答,不仅诠释了他们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怀和无私奉献的赤诚初心,也向这些教书育人的“大先生”表达了深深敬意。

“信念的光芒”“信念的温度”“信念的耕耘”……今天,“铸信念 育新人——‘致敬好老师’2022年上海市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在东方卫视热播,以真人、真事、真情展现了上海教育系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风貌和生动实践。

 // 怀揣初心,绘教育鲜亮底色 //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近年来,上海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也涌现出一批尚德乐业、博学善教,“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政课教师典范。

“老师,这块小黑板上写着:会客谈话时间以十五分钟为限。这是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所以当他回到上海后,许多仰慕他的各界青年从全国各地来访,络绎不绝,因此要定下谈话时限。当然也有破例的时候。1920年,毛泽东来上海拜访陈独秀,他俩就在这里谈了很久,这次谈话对毛泽东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教师节主题活动现场,上海市大同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顾博凯还原了他在渔阳里2号用党史资源浸润学子心灵的真实情境。顾博凯主讲的《顾老师讲红色故事》系列短视频,让他从校内红到校外,受到网友们的喜爱与“催更”。

对于成为“网红”,顾博凯有自己的解读:“我觉得‘网红’不仅体现在传播度上,更希望凸显红的底色。我们身处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所有教师、所有学科、所有课程都有责任用好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讲授红色历史知识的同时,筑牢青少年的红色基因。”

与顾博凯一样同为80后思政课教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在高校思政讲台一站就是十几年,她的课是学生“每周都盼着上的课”。

在活动现场,她还原了带领学生们前往杨浦滨江进行沉浸式教学的真实场景。在闫方洁看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要走进社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她带学生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的考察足迹,把思政实践课堂搬到杨浦滨江岸线,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让学子们感悟“人民城市”内涵,提升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闫方洁知道,上好思政课不容易,但正如总书记所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就要求课堂接地气、有亲和力。

正是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把信仰的种子播撒进学子心中,让孩子成长为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时代新人。他们把“有意义”的课讲得“有意思”,既叫好又叫座,让思政课成为上海学校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育人的初心同样闪耀在抗疫战场。疫情以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师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活动现场,情景讲述《共同的坚守》生动展现了那些温暖人心的感人瞬间。

 // 丹心一片,做特殊教育点灯人 // 

“人民满意”是时代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不断发展的上海特殊教育,彰显着城市温度。有教无类不仅是“零拒绝”、更是“高质量”。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苏讲述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美琴的故事《为成长筑梦 与使命同行》。今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当选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她一站就是35年。她肩负着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甘当“孩子王”,勇做排头兵。

青年报曾经报道过的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吴斐是一名听力障碍者,也是上海唯一聋人特教本科班的首届毕业生。七年前,她放弃在央企的工作,回到母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学院当上一名特教辅导员,负责特教班四个年级的全部事务。七年来,有2名同学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有8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44名毕业生被世界五百强等知名企业录用。

“这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幸福。”现场,戴着助听器的吴斐自信地对学生们说:“虽然听不见声音,但你们各有所长、各怀梦想。我要做的就是帮助你们勇敢地走出去,从容而自信地拥抱这美好的世界。因为我们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的,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教育是点灯的工作,这些特教教师不仅温暖了一群人、也温暖了一座城,让城市的温度触达每一个具体的人。他们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还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让自己发光发亮,照亮更多特殊孩子家庭的希望。

 // 潜心育人,做攻坚克难大学问 //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上海高校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出现了心怀“国之大者”,以“最强大脑”服务国家、贡献社会,致力于攻克“卡脖子”难题的优秀教师典型。

两年前,一张“院士领奖归来”的图片在朋友圈刷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领衔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上海科学家时隔18年后再次问鼎这一多次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最高荣誉,他用帆布袋装着获奖证书,马不停蹄地赶回上海给本科生上课,被网友誉为“布袋教授”。

“其实熟悉赵老师的人都知道,给本科生上课的习惯,赵老师20多年来始终不曾间断。人在外地,必须连夜飞回;为了上课,自己的手术可以推迟。这与其说是‘课比天大’的责任感,不如说是一名教师最纯朴的‘初心’。”他的学生田泳对老师的低调习以为常。

无怨无悔,教育更是一生的事业。“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如雨露滋养万物,甘作春泥护花。这是一份特殊的事业——握紧手中的平凡,却将生命之火点亮。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这个光荣而又响亮的名字。就已融入了血脉、化为了理想!”情景诗朗诵《教育,一生的事业》让人久久难忘。

活动尾声,在孔海南、吴於人、范静、侯荷梅四位老师的带领下,上海青年教师代表庄严宣誓,立志忠诚人民教育事业,为民族复兴广育英才。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带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高歌一曲深情的《理想照耀中国》,活动在激昂的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现场还为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及提名人选颁发荣誉证书,并举行了上海首个“师德师风建设月”启动仪式。据悉,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将今年9月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月”,将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推出“我身边的好老师”优秀教师师德师风故事、评选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典型案例,开展入职宣誓、教师荣休、师德承诺等仪式教育,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诸多教师感言,要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立德树人的扎实行动,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