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城市的一场集体创作
在行走中“淘宝”。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那边有一栋老建筑,去看吧!”当这支边走边张望的队伍正打算从定海路步行至复兴岛公园的时候,一位正在喂流浪猫的“老克勒”瞥见了他们寻踪觅迹式行走,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为这行人指引了目的地。虽然年龄相去甚远,但这位“老克勒”似乎很懂这群行走中的年轻人,或许那栋老建筑留着他的回忆,他想让他们去见一见,又或许,这一行人比他还要诗意,他们不甘当观光客,而是把城市公共空间视作舞台。
各种捡来的物件和关于行走的记录都成了展览的一部分。
外部行走内部展览
都为了观看这座城市
这是他们于今年7月31日的第四次城市行走,也是UCCA Edge实验艺术项目“触手计划”第一辑“意游未境:城市意象的建立与解散”的收尾。记者到访位于西藏北路的UCCA Edge展览时,已是展期的最后几日,但这也得以让策展人之一的钱梦妮从头到尾地回味了一番。要知道这场展览在去年秋天刚开幕时,可完全不是这番模样。当时,甚至有人疑惑,这个展厅里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留白——当时整个展览空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物件与意识流预告短片在播放。观众并不知晓的是,在那个阶段,走进一场还未进化到“完成体”的艺术行为中,确实容易让人感觉不得要领。而满脑袋问号之际,人们置身展厅时的藏拙本能又占据上风,于是容易错过这一看似“阳春白雪”、实则“下里巴人”的艺术项目。
比如在去年开幕不久,就能在现场角落看到一堆来自复兴岛公园的杉树落叶,是作为城市行走小组发起人的四位成员——孙大肆、张丽华、Yifei、沈健文提前跑去捡拾而来,为最后一次行走早早埋好伏笔。小组十分关注日常物件与艺术展览之间的联系,笨重的红色大塑料盆、居民自制的木头信报箱和鸟笼、破旧的凳椅、奄奄一息的盆栽……现场展现的所有大大小小物件都是她们从上海的“幺二角落”扛回来,也有不少是向正忙着搬迁的居民买下来的。因此,每次行走过程中捡拾的内容以物件、影像、照片或手稿等形式随展期逐步填充进展览空间。
钱梦妮说,“这是公共活动与小型展览的形式结合,外部城市行走,边走边将内部展览补充完整。”虽从偌大的独栋展厅进入,却要爬上四楼后方才找到展览入口。张贴在落地窗户上的标语“倾倒垃圾切勿狼藉”不经意间映入眼帘。这不加句读、从右往左读的繁体字标语来源于四川北路1545号的大德里弄堂墙上,以石刻形式已完整保留近一个世纪。
这显然只是引人入胜的惊奇一瞥,走近后沿着玻璃往外看,层层叠叠的不同建筑形制将上海活灵活现地呈现于眼前。“这个圆球是大世界,那幢是永安百货,再过去是南京东路……”钱梦妮一一辨认着建筑,上海是她在家乡以外待过最久的城市,在生活了七八年后,上海依旧能让她想起最初的憧憬,“我喜欢上海就是因为这种大到可以让自己隐匿的状态。”或许正是上海之大,才要一次次唤醒每个独立的个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展览所在的近两米宽的半环绕式走廊,是为了遮住建筑内的柱子而围出来。与其说这里是建筑边角料,不如说是别有洞天,顺着地上箭头前进,左边是落地玻璃窗,右边则是用作展览的墙,强化了观众对窗外整个城市的观看。钱梦妮介绍,“这里的光照、温湿度等不符合常规艺术展览要求,但它又相当有趣,因此想着利用起来。”也由此诞生了“触手计划”项目空间,“意游未境”城市行走与表演项目作为第一辑内容从若干候选方案中脱颖而出。
展览入口处看似特立独行的标语其实来源于大德里弄堂的墙上。
不止体验产出为主
这是一场集体创作
如今的城市行走活动逐渐呈现井喷之势,尤其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自发组织,但大抵是从解读历史开始。他们的想法有些不同,尤其是小组发起人孙大肆有着丰富的剧场经验,因此特别强调在公共空间的即兴行为与表演,她想要尝试与城市街道与建筑之间构建起某种意象。简而言之,这个项目寄希望于这不是一次城市观光体验,而是生产内容的集体创作者。
根据第一次四川北路、山阴路、鲁迅公园的行走路线,他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份《神炁日报》,“今日,沪上一群城市漫游爱好者在上海邮政大楼前,复刻了最早的自行车送信车队……2021年11月28日的自行车队,将当天他们心里和记忆里的重要信息以不确定载体的方式带到未来。”在这则消息中,揭露了这场行走中“意象”具体为像旧时邮递员一样传递一则信息。这条信息对于当天每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诸如自己关心的流浪猫的归宿、被临时取消的航班等。最终,他们将信息写在1920年建造的甜爱路公共留言板上,看到被使劲抹去的昔日甜言蜜语,还不忘打趣提醒一番:“马克笔恒久远,一句永流传。”
一行18人在一路上还关注鲁迅公园专营馒头点心的莹珠阁,挂念阿姨粽子、虹口糕团、人去楼空的西湖饭店,还要向保安请教一棵木瓜树的果子能否食用。他们在鲁迅公园旁的儿童乐园坐“飓风飞椅”,集体实验了声音传输与离心力的关系。在恒安坊遇到“歌痴”退休工人,听他讲述为了唱歌同人家“打相打”的经历。
各自写一首诗最后变成集体拼贴诗、在苏州河边折纸船、让肢体沉浸在街区从工业到后工业时代的氛围变迁中……这是他们之后三次行走的“意象”,与此同时,音乐作为小组创作的重要载体,四条行走线路分别对应了四首在过去两年创作的音乐作品,《川北》描绘了城市文化变迁,《长乐路50号》展现了都市化进程的思考,《最温柔的水鬼》是对家乡温柔的表白,《复兴岛的夜晚》则关注个体细微生活。
有意思的是,他们每每行走在路上,总能遇到像那位“老克勒”一样的热心人士,有些过于热情和专业,以至于看视频的观众误以为这是安排好的临演,但他们自己也没预料到刚好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能说出重要台词的人。这个城市“舞台”并没有因为项目结束而垂下幕布,他们呼吁更多人可以去亲自接应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台词”。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