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奖,陕西人艺的茅奖大戏《主角》因何上海热演?
2022-09-1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9月15日,第十七届文华奖获奖名单公布,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主角》名列其中。前两天,这部话剧首次来沪,在上海文化广场结束热演。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现场观看了演出,并用六个字评论了该剧:“深邃、震撼、精彩”。

9月14日,正值台风“梅花”登陆上海,地铁部分线路提前停运;但是这天晚上,上海文化广场内座无虚席,215分钟的超长大戏直到深夜11点多才精彩落幕,很多观众在瓢泼大雨中赶着回家,却不忘盛赞:“这部好戏酣畅淋漓,经历一切风雨都值了!”

为时代放歌,拥有强大的陕西文学根基

话剧《主角》改编自陕西作家陈彦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导演胡宗琪继《白鹿原》之后和陕西人艺再度合作,编剧则特邀了剧作家曹路生。编剧曹路生九易其稿,主创团队精益求精,剧组主创人员前期多次赴西安、三原、泾阳等地深入生活,听秦腔、看戏台、开展座谈会,在采风过程中感受陈彦先生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认真思考原著与舞台艺术的融合,在忠实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在戏剧舞台上进行重构,呈现出了从高品质文学到高水准戏剧的转换。更发扬舞台艺术特有的直接性和冲击力,在短促的舞台时间和有限的活动场景中,精准敲响了忆秦娥如歌人生中最关键的音符。

话剧《主角》将70余万字巨著浓缩成舞台上的215分钟,该剧通过忆秦娥如何成为戏曲舞台的主角以及整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展现近半个世纪的人生兴衰际遇,反映出秦腔的起起落落。作品聚焦舞台、人生,将对时代、社会、世界乃至深邃人性的观察与体验融会贯通,以中国古典审美方式讲述了一个寓意深远的“中国故事”,浸透着对时代的关照和对人民的关切。

戏中戏结构,契合“主角”的题材诉求

导演胡宗琪深谙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美学特点,16根寓意深刻的台柱子,53个代表不同时空的场景转换,一个站牌即可表现汽车站,一个沙发即可表现卧室等。柱子移动时不同的路线和速度也都与忆秦娥的心情起伏息息相关。如封潇潇在汽车站给忆秦娥送行段落,柱子随着二人的分离从聚拢到分开,将忆秦娥心中的不舍与牵挂在无声中尽数体现。红黑间、光影处、少而精的舞台布景、流畅的明暗切换,不动声色地驱动着时空流转,“歌队”的运用,众多人物的会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地讲完了这段跨越四十余载的艺坛故事,共同烘托成就了“主角”奋斗不息的人生。

在形式上,《主角》全剧不分场次,以忆秦娥主演的剧目为时序,讲述她艺海沉浮的经历。在兼顾中国戏剧与古典戏曲美学的同时,对舞台艺术的运用和表达上更是出神入化,搬上一把椅子,两位服装师为忆秦娥穿上戏服,伴随着灯光锣鼓,舞台上“出将入相”显现,主角就成了戏中人。随着剧情的推进,舞台上的忆秦娥脱下戏装就跳出戏外,一扮上角色就进入戏中。这样的“戏中戏”结构,高度契合这部以主角为“主角”的作品题材诉求。让《主角》的舞台与忆秦娥的舞台之间区隔消弭,更加增强了空间的叙事和共情。

学习秦腔一招一式,精耕细作出精品

在话剧《主角》中,演员们既要有话剧人物塑造的表达,同时也要有戏曲工作者的唱念做打。为了塑造好原著中秦腔剧团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陕西人艺的演员们提前两年就开始进行唱腔、身段等戏曲特训,学习秦腔一招一式,用专业戏曲演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如今,每日练身,踩胯、撕腿、劈叉已成为演员日常训练一部分。

从《白鹿原》到《平凡的世界》再到《主角》,全部采用陕西人艺“普普通通”的舞台文艺工作者,尤其大胆使用年轻人担当主角挑大梁。出演忆秦娥的演员刘李优优,虽是一位90后的年轻演员,却已有着数百场演出的丰富经历,还荣获过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从《白鹿原》到《主角》,陕西人艺将“茅奖”作品搬到舞台上,都赢得了原著作者的肯定。陈忠实先生曾称赞这是他“最满意版《白鹿原》,陈彦先生看完《主角》演出后也盛赞:“话剧改编很精彩,全剧有奋斗感、挫折感、命运感,也有生命的成长感、辉煌感,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让我看戏时几次落泪,思考很多。

9月16日-18日,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话剧《白鹿原》将在上海文化广场继续上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