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听不见就让声音被“看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金秋开学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迎来了一名特殊新生:他是一名听障人士,11岁时因病失聪,虽然世界一片寂静,但他非常渴望利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更多的听障朋友。已经装了人工耳蜗的他在开学典礼上表示:“探索商业与公益的结合,通过科技手段为残障群体赋能,是我毕生的使命。”
他叫石城川,2022级复旦大学MBA新生,今年的公益奖学金获得者。
== 世界无声也要创造可能 ==
石城川觉得,他最大的标签应该是“自强不息”。上小学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残疾;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会创业;创业的时候,没想到自己还能考入复旦大学深造。
90后的石城川出生于四川乐山,村里的长辈和学校里的老师对他的印象是聪明机灵、活泼可爱。一场突发的疾病改变了命运,他成为了一名听障人士。“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很好,上课时我就看老师的嘴型,结合课本和板书来理解,不会的就问老师和同学。”为适应新状态,赶上落下的一个学期,石城川格外用功,“成绩比之前还要好”。
笔试没有问题,失聪之后才开始学习英文,听力和口语是极大的挑战。但对于乐观的石城川来说,这些“都不难”,听力考试“靠蒙”,丢掉的分可以用优秀的笔试来弥补。
2011年,石城川参加高考,那一年没有考听力,这让石城川觉得上天对他还是有一丝眷顾的。他以裸考超过一本分数线40多分的成绩考入暨南大学。从乐山到广州求学,这个村里长大的听障男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石城川本来报考的专业是生物化学,想要研究人类的生物规律,研究基因遗传,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去突破和治疗耳聋或者改善治疗方式。老师认为听力的障碍会阻碍他做化学实验且有可能在实验室发生危险,于是把他调剂到了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
坚韧和努力,让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
== 致力用所学能帮助“我们这个群体” ==
大学时代,石城川学习了很多关于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方向的课程。大二的时候,他接触到了谷歌眼镜,当时特别兴奋,“我想将它与语音结合起来,专门为听障人士设计一种智能眼镜。就是当别人说话的时候,文字就能浮现在眼前。”
想到这样的场景,他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觉。他意识到,这是能够让听障人士“看见”声音的一次技术革命。想要做一番事业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可是,对于创业,没有经验、没有资金,当时的石城川想也不敢想。
到了找工作的时候,鲜有公司会招录一名没有工作经验的听障人士。几次投递简历和面试,大大小小的公司,石城川都没有拿到Offer。后来,在一家跨国公司,石城川从事起了喜欢的软件开发工作。
工作一年,石城川放不下心里的梦想,“走出舒适区,才能发挥无限潜能”。2015年12月底,他决定辞职为“我们这个群体”而奋斗。那时,他刚满23岁。
“我自己写代码做产品,我们的核心团队只有三个人。项目最初是从谷歌眼镜得到的启发,我们自己动手,真的做出了一个产品原型,但有几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一是眼镜的外观导致用户日常佩戴不够优雅和方便,二是智能硬件的成本很高,没有办法量产,没有办法更好地优化。”
考虑再三,石城川和团队决定放下硬件开发,专注于更容易做到的软件部分,在互联网平台主要给听障用户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解决他们基本的沟通需求。2017年初,一款叫“音书”的App上线。经过5年多的深耕,音书App用户数已达百万。
== 期待听障人士无障碍融入社会生活 ==
“音书”上线之后,团队开始不断改进和迭代。除了收音快速输出文字,如今还可以对听障人士进行发音的训练。石城川自己也通过这个模块进行练习,“我两年前戴上了人工耳蜗,现在在安静环境下大概能听懂60%。通过语言康复训练,我的发音也越来越好了。”
有一位听障小朋友和父母经常与石城川交流,孩子以他为榜样,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让石城川格外高兴,自己用科技助力孩子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
当石城川得知复旦MBA项目设置有“公益奖学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来学习,就决定试一试,“我们项目本身是科技、公益和商业的一个结合体。之前在科技和公益方面比较深入一些,而在商业方面相对薄弱,因而,我特别希望能够系统学习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带领团队走得更快更远。”
在公司的时候,石城川说得最多的是公司的使命、愿景——让全世界的听障人士都能够无障碍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世界领先的基于AI的听障群体服务平台。
如今的石城川希望,在复旦的学习能让自己完成从“好人”到“好人+企业家”的蜕变。他期待两年后的自己是一个既充满了公益情怀,又兼具一名优秀企业家视野和格局的奋斗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