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上海首个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启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9月24日,上海市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光明花博邨)正式启用,这是上海首个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正式启动运行后,花博邨上海市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将依托“第十届中国花博园区”至“光明田原现代农业综合体”约5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的核心载体,集学农实践、农业研创、职业规划三大功能,凸显森林资源、滩涂资源、生态资源、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特色,实现涵盖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的系统化生态劳动教育实践新样态。
生态岛携手老字号
打造上海首个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
多年来,上海始终积极探索,率先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早在2014年,上海就把“构建校内外合力育人共同体”理念写进了教育改革方案。目前,上海已建立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的服务性劳动基地2100多家,学生劳动实践岗位87万多个。为进一步强化“开门办劳动教育”的理念,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学校劳动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重点支持建设若干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便捷的市级学生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上海,学农一直以来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已有近40年。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并设置了十个任务群。其中,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位于崇明岛中部、花博园区毗邻处的光明花博邨上海市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将引导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向广袤土地、走向农业产业,形成“1心+2区+N点”的体系化布局,分为五大区域、九个基地,贯穿崇明东西。
其中,“一心”指拥有完善配套的花博邨综合功能区,可为学生提供1016个床位。“两区”指种业创新聚集的花博园区和青年农场传统与现代农业融合的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区。“N”指光明集团在崇明的东滩源、番茄产业园、现代农机中心、光明田原生态综合体、瑞华果园等一批学生劳动基地。
通过不同基地的不同模式劳作项目体验,让学生从小根植“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懂得“粮食安全、种源安全”的价值。基地以诸伟琦劳模工作室团队为核心,配置了20余名、65%以上硕士学历的专业课程教育专员,结合产业特色研发设置了包括光明未来、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体验与创意设计、新技术服务与应用、现代农业服务的六大类课程体系,共二十余种课程内容。
聚焦农业关注生态
建设生态岛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集群
崇明教育也将积极打造“15分钟劳动实践圈”,即以5个营地为中心,构建半径在15公里以内、车程在15分钟左右的劳动实践场景圈,初步形成“2岛5营N点”的基地集群布局。“2岛”指崇明岛和长兴岛;“5营”包括光明花博邨营地、长兴前卫营地、竖新新光营地、东平活动基地、三星海桥基地;“N点”是指基于崇明丰富的“三农”资源、生态资源、工业制造资源及非遗文化资源,经挖掘整合能用于学生劳动实践的资源点位,目前可用资源点位48个。围绕这些资源点位,崇明已经梳理形成《崇明区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集群资源列表》,因地制宜开发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共计600课时的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课程。下一步,崇明将继续深化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集群建设和运营机制,努力构建小初高三学段纵向衔接、校内外贯通、家校社联动的区域劳动综合育人大格局。
首个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启用,是上海进一步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工作,协同开拓劳动育人“大思政课”新视野的重要举措。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期待基地挖掘用好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好综合育人实效。同时,希望崇明区充分用好辖区内独特而丰富的劳动育人资源,促进区教育局、学校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协同协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循序渐进地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促进劳动教育与课堂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劳动教育精品项目,促进“双减”扎实落地,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兴趣、体验艰辛、尝试失败、创新成功,不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和对奋斗的崇尚。此外,期待各区深化践行“开门办劳动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合力育人的机制。各区各方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建立学校与劳动基地长期协同育人机制,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培训、学生劳动实践等方面探索实践更多好经验、好做法,打造上海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新样板”。
据悉,9月至10月的金秋时节,上海九个涉农区还将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农庄、果园、稻田等,亲身参与农业劳动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