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大型系列专题片《大先生》15日登陆荧屏
2022-10-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她已是93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老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她是师者的楷模于漪。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先生》登陆荧屏。《大先生》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倾力打造,记录于漪先生的为学、为事、为人之道,通过影视文艺创作的形式再现于漪教育实践的重要成就和影响,向全社会介绍这位大爱无私、锐意改革的“人民教育家”。

  全景式再现“人民教育家”世纪人生  

于漪先生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她曾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等称号,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首次颁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获此殊荣,被誉为“师者的楷模”。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拍摄,节目组录制了大量宝贵的口述素材。耄耋之年的于漪先生,接受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组7次登门专访。从幼年时期家庭遭遇,到青少年时期在战乱中艰苦求学的经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站上心仪的讲台,改革开放后又投入到学校建设和课程改革之中,以及直到今天都孜孜不辍的教育研究工作……于漪先生事无巨细,向镜头敞开了她的记忆宝库。

与此同时,节目组还通过走访京、沪、苏、浙,师生、亲友二十余人,采制30小时珍贵口述史料,整理50余年珍贵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世纪人生,全方位还原这位“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大先生》纪录片采用4K高清拍摄,以100分钟的篇幅,以于漪的生活经历、教学实践、学术思想为访问脉络,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共分为“教文育人”“心怀家国”“红烛微光”“赓续师范”四集,在对其生命历程的梳理中,展现其学术理论、思想境界的闪光点,勾勒出她教育观、人生观逐层推进的完整轨迹。

第一集“教文育人”聚焦了于漪的语文课堂,从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育思想,于漪始终从“人”的核心角度出发,不断思考怎样“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第二集“心怀家国”则讲述了于漪童年的苦难和在镇江中学与复旦大学的求学经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于漪教育人生的鲜明特质。不求功名利禄,只愿桃李芬芳。

在第三集“红烛微光”中,不仅生动讲述了于漪爱生如子的故事,更看到了“教师”二字对于于漪一家来说,早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和传承不息的家风。生命有限,但教育事业常青。

第四集“赓续师范”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展现了于漪在培养青年教师上投入的大量精力,从担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提出“两代师表一起抓”到成立上海教师学研究会,尽管年事已高,但仍然在为“名师基地”工作殚精竭虑。她说:“虽然很累,但自己有限的经验能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这就是一种幸福。”

  营造学习楷模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以《大先生》的拍摄和制作为契机,上海教育电视台还整理了于漪老师相关媒资近百小时,并择其优者在《大先生》中加以呈现,其中有一部分为首次出现在荧屏上的珍贵镜头。

除了于漪先生的口述纪实以外,节目组在京沪苏浙四地走访,还原人生轨迹,采访了于漪老师的学生、家人以及相关人员总计24人,实录有效素材16小时。

其中,包括于漪的儿子黄肃,同样从教的孙女黄音;包括于漪曾经培养的青年教师,后来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今天的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等等,以及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王荣华、原上海市教育局局长袁采、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李骏修等教育系统领导和专家。被访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讲述于漪先生对自己的影响,讲述于漪先生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贡献。

九旬人生,如歌绵长。《大先生》除了在大屏端的四集,每集25分钟纪录片之外,节目组还设计“于漪金句系列短视频”等多种媒体产品,更好地推动于漪精神的广泛传播,希望在教育系统掀起学习于漪老师的风尚,为国育人,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也在全社会营造学习楷模、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更多像于漪这样的“大先生”。大型系列纪录片《大先生》将于10月15日、17日、18日、19日晚21:10在上海教育电视台首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