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临期食品和新鲜的有啥不一样?市消保委揭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临期真香”“临期食品安全下车”……近段时间,因为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同样的东西,临期食品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但也有消费者表示,“不要靠近临期食品,会变得不幸”。
那么,临期食品和新鲜的、正常的食品到底有什么差别呢?近日,上海市消保委选取了9款保质期相对新鲜的食品以及相应的临期食品送往上海源本食品质量检验有限公司进行了检测,发现饮料类临期食品存在维生素C含量丢失情况。
● 临期零食深受年轻消费者群体青睐 ●
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临期食品最近深受年轻消费者群体青睐。
小玉在某电商店铺回购了数次临期食品,多为咖啡、乳制品等饮料和螺蛳粉、方便面等速食产品,以及一些零食。据她介绍,购买的临期食品保质期基本在临期一个月以上,2升咖啡才7元,一包坚果才30元,她认为只要买回来马上吃完就好,还直言:“好吃又不贵,不到一半儿的价格购入难道不香么?”
“临期食品真的太香了,好便宜好便宜,买到的有些临期食品原价是很贵的,我喜欢尝试新品,但是又很担心踩雷,所以购买这种便宜的临期食品对于我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头说她还带着好些邻居入了“坑”。
但是也有消费者反映有不好的临期食品购买体验。在校生小达在某电商平台临期打折食品店购买了海苔脆,保质期是8月15号,但是拿到手的时候就已经9号了,到货立马拆开吃,结果发现“这个海苔脆是绵绵的,完全没有任何想吃的欲望。千万不要在网上买临期食品,会变得不幸!和线下的临期食品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此外,有不少人认为,临期食品只是接近保质期了,但是和正常的产品没有任何不同,还更加经济实惠,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饮料类临期食品维生素C含量丢失 ●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选取了9款保质期相对新鲜的食品以及相应的临期食品,送往上海源本食品质量检验有限公司(上海市营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了检测,发现的确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饮料类临期食品维生素C含量丢失。经检测,两款饮料类临期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C含量丢失。橙汁(非浓缩复原)临期产品比新鲜产品维生素C含量降低73.6%;柠檬味茶饮料临期产品比新鲜产品维生素C含量降低36.4%。
其次,临期食品酸价和过氧化值有变化。酸价体现的是油脂中酸性物质(游离脂肪酸)含量的高低;过氧化值体现的是油脂中过氧化物含量的高低。如果食品放置过长、生产过久或者贮存条件恶劣,食品中的油脂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酸败氧化,引起酸价、过氧化值增高。
在这次对比中,临期食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虽然多少都有些升高,但仍然都是符合国标要求的,所以品质应该问题并不大。其中,方便面和饼干的酸价变化较不明显;而沙琪玛、锅巴等油脂含量较高的产品,酸价变化更大一些。
市消保委由此指出,临期食品在品质上和新鲜食品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但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在意的话,应避免购买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的临期食品,尽量购买与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食品买回来后也要注意在阴凉避光的条件下保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