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机器人写诗?文化界的人工智能又火了
2022-10-19 文体

“AI画师”生成的《北京的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这些天,文化界里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又火了。人工智能介入人类的文化生活究竟是好事还是存在危机?人工智能的作品的版权到底归谁?这些问题又一次摆在了读者的面前,促使读者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深入的思索。

上海图书馆东馆5楼中庭未来阅读区正在举行名为“如何让机器人写诗:从识字到写诗——自然语言处理百年简史”的展览。这个展览一听就很有意思,所以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看。由上图和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邱锡鹏教授团队合作的这个展览,主要是浓缩了从1920年到2000年后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观展的同时,读者可以通过语言互动、触屏互动、融合投影等多种媒介和终端,体验机器人写古诗、机器人创造广告语、和“远古”机器人聊天等内容,通过全媒体阅读方式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

机器人为什么能够写诗,而且还常常会有惊艳之句呢?邱教授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相对自然语言,诗的规律更明显、更容易为计算机所掌握,“如果把词与词的组合看作一个非常大的空间,符合一首好诗的规律并不多,计算机通过学习、统计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律,用算法构成一首好的诗,有时或许还能达到令人惊艳的效果。”

也因此,在机器人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诗作之后,有人开始感叹诗人要失业了,以后机器人会主导诗坛。事实上,有关人工智能介入人类文化生活的很多担忧都源于此,不少人担心人类会被机器人取代。但是邱教授却并不这么看。他说,人类写诗,是因为人类需要诗,而机器人写诗,它自己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诗。“对人来说,写诗有情感需求,机器的确没有。狭义的人工智能,输入和输出都是被动的。”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桑说:“不过人工智能仍然为我们贡献了一点:那就是认识语言的规律,机器人学习规律的准确度比人类更有效率。”

最近人工智能又开始很热烈地介入文化生活。几天前,数字经济学者刘兴亮在个人社交账号上传了一张颜色绚烂的枫叶画,他取名为《北京的秋》,这张画来源于他,却并非是他自己手绘,而是他给出关键词,某人工智能平台的“AI画师”依据关键词生成。这画的精美引起了一片惊叹。不久之后,他又在社交账号发了一张图,主题还是“秋天”,只不过这次变成了《山西的秋》。敏感的“AI画师”收到指令后,仅仅花费十几秒的时间,又给出了一张符合大多数人既有认知的“画像”。它用山西大院代替了第一张画作里的“北京枫叶林”,院子中心种着的树,因为步入秋天,枝叶已经泛黄且稀疏,任谁看到都不得不认可:“这的确很山西”。

“AI画师”作画正在成为一个产业。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平台上, 有店铺以此为主业,称可以定制“AI半身插画”。大部分标价是10元至20元,也有比较高的100元至200元不等。那么问题来了,“AI画师”画出的作品卖掉了,这钱应该归谁,也是说,版权应该归谁?这也困扰着刘兴亮。他以自己画的这幅《北京的秋》为例提问道:“一旦被告,是我赔,还是平台赔?”事实上,他和“AI画师”缺一不可,他提供了素材,而“AI画师”进行了创作。如果版权共有,那难道一个机器人能享有版权吗?刘兴亮说,他查阅了国内外相关介绍和案例,发现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界定,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

对此,知识产权律师赵良善表示:“现在我国法律里,AI没资格成为作者。”他进一步解释道:AI指的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是人写出来的以及调教出来的,是人的智力成果的延伸和延续。不过赵律师认为,“AI”虽然不能被当成作者,“AI绘画”却是可以拥有版权方的。用户在使用系统生成“AI绘画”时,如果《用户协议》约定了著作权归属软件制作者还是用户与软件制作者,那么就依协议约定。如果没有约定,那操作起来就比较麻烦,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