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英雄儿女》何以打动当代青年?
2022-10-2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上海是一个英雄城市,《英雄儿女》和抗美援朝到底有什么关系?于是,我们收集各方意见提出关于英雄城市与当下之间的关系。不少人提出了‘生死协议’,文工团员与战士们签订生死协议这个切入点,活着的人会帮忙牺牲的战士照顾父母。我也在采风过程中把这个细节挖了出来,这些真实素材当时特别打动我。”在日前结束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英雄儿女》专家研讨会上,该剧编剧喻荣军也把当时的创作心路说与众人听。这次专家研讨会的主题借由话剧《英雄儿女》也从城市精神以及城市软实力的象征中一一展开。

如何用舞台语言凸显高光时刻?

与会的文艺评论家中有不少曾经参过军,或者父辈参加过抗美援朝,大家能看出舞台上哪一位穿军装的演员“敬礼姿势最标准”。事实上,舞台上也的确有部队转业的演员。排练《英雄儿女》把话剧中心的青年演员都锤炼成一个个军姿军容像模像样的“兵”。文艺评论家李守成看出了该剧的“纯粹感”,“对于今天的青年有一种灵魂洗礼”。

著名作家王安忆认为,话剧《英雄儿女》将兄妹父女的情节提早进入叙事,推到更加主体的位置非常好,在历史中突出了个体的命运,熟悉电影情节的观众借此看到了新意,正因为舞台上的戏剧性加强了,也让剧中王芳与王成两位演员的表演更加立体饱满,让人印象深刻。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建议,当全剧高光时刻——王成在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话时,背景音乐、音效要暂停,对于王成,这一刻应该只听得到自己的高呼,也要让观众感受到“王成视角”;且越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越是要凸显英雄的满腔激情。此时,背景声效应该“无声胜有声”。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该剧在保持写意下的写实风格之际,可以诗意地融入上海城市象征元素,例如黄浦江的流水、黄浦江的月光。文艺评论家吴孝明说:“多年前在安福路的那一头,巴金写了《团圆》;多年后在安福路的这一头,话剧中心排演了《英雄儿女》,形成了时空交融。”观众在电影《英雄儿女》的氛围中长大,因而对于革命精神有着集体回忆,对这座城市有集体回忆,对这个国家有集体回忆。

如何用当代青年视角走进英雄人物?

著名编剧罗怀臻表示:“在今天的语境下,用这个主题去表现正义战争中的人的情感和普通人的人性,在同类题材当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开局性。年轻人也能被感动,这在当下的意义,与当年的我们被感动是不太一样的。抗美援朝战争距离现在已经72年了。当年战争的亲历者所剩寥寥,当下这部戏的气质也发生了一定转换,在分寸拿捏上我们注意了尺度,照顾到了当代人的情感取向。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变化,我们以往只关注战争的合理性、集体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忽略了个体生命,甚至个体生命不值一谈。今天,我们专门选择个体生命的牺牲,来表现它的崇高性。这一点在新现实主义作品当中,它是承认人的情感,包括普遍人性的。”

同时,罗怀臻认为,这部作品还呈现了新的艺术观,也包括历史观。“以前我们努力地再现历史真实,特别是话剧擅长做这种事,尤其在镜框式舞台上,往往是1:1的表现现实,但是现在我们开始表现历史情感,由‘再现历史细节真实’到‘表现历史情感真实’,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自信。”

上海戏剧家协会顾问刘文国认为,话剧《英雄儿女》这部戏主题立意非常好,表现了抗美援朝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话剧中心的这批青年演员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投入且有气势,这样的精气神让人非常感动。一部优秀的舞台剧要找准题材,英雄是民族闪亮的坐标,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话剧《英雄儿女》找准了题材,这个时代很需要英雄,也需要这类歌颂英雄的作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