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白蛇》集结足尖上的“梦之队”,重构千年传奇缘于文化自信自强
舞剧《白蛇》排练现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冷梅
由上海大剧院、大地音乐出品,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制作的舞剧《白蛇》目前正在上海歌剧院排练厅创排。伴随著名指挥家、钢琴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大师创作的音乐,“镜花”和“水月”两大卡司9位主要演员尽数登场,尽管大家不着戏服、不施脂粉,排练现场一幅古今交融、生动浪漫的古老传说中的场景已在舞步之间铺展开来,洋溢着多元时尚的当代气质。
“镜花”与“水月”双卡司阵容首次亮相
舞剧《白蛇》拥有两组梦幻般的卡司阵容:“镜花”与“水月”,这是对白素贞和小青“一体两面”的解读和体现。作为中国传统神话最为知名的传说之一,舞剧《白蛇》重构了白蛇故事,在编创时将西方的芭蕾舞与东方的中国舞同时呈现在舞台上,试图创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模式。
最终,多位国内外各大舞团的首席舞者、主要演员“中选”,由海外华人舞蹈家和国内人气青年舞者共同组成舞剧《白蛇》的舞者“梦之队”。
“镜花”主演分别是谭元元(饰妻子/白素贞)、郭承武(饰丈夫)、李嘉博(饰许仙)、宋洁(饰小青)、曹驰(饰心理医生/法海);“水月”主演分别是敖定雯(饰妻子/白素贞)、王占峰(饰丈夫/许仙)、谭一梅(饰小青)、宋雨(饰心理医生/法海)。
在碰撞中寻求融合,因而,它注定是一台由不同舞种背景的舞者联手呈现的跨舞种作品,也把当代人对那段传说的解读以时空转换的视角再现于舞台之上。这既是人的一体两面,更有现代人对当下时代的反思。
东方舞台美学系列舞剧《白蛇》将于11月4日在上海大剧院开启世界首演。由于疫情等原因,集齐这一豪华组合的“梦之队”实属相当不易。今年6月,艺术总监谭元元、导演周可、编舞Edwaard Liang、执行编舞杜佳音和舞者宋洁、郭承武、曹驰等“镜花”主演,从世界各地飞往澳大利亚,在墨尔本集结创排;9月,部分主创再次相聚,与敖定雯、王占峰、谭一梅、宋雨、李嘉博这组“水月”主演来到上海大剧院细细打磨舞蹈;云端和线下联动创排始终贯穿着《白蛇》,分处于不同时空的艺术家们早已沉浸在浓烈的创作氛围之中。10月20日的这次集体排练,也成为所有核心舞者汇聚的第一次“见面会”。
“东方与西方”带来多元时空融合
在“水月”组饰演妻子、白素贞的敖定雯是辽宁芭蕾舞团首席主演,她说:“这部剧是一场女性寻找自我的蜕变和重生的精神之旅。对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与结合,是我在剧中需要突破的点。除了舞蹈技巧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用真心来打动观众。”
对“镜花”组饰演丈夫的郭承武而言,表演中最大的挑战感来自对这个现代男性的理解,这个人物有编舞、导演对当代人的情感映射,特别作为男性,呈现责任感的不同面相,这种体验也让他格外兴奋。
在这些舞者看来,舞剧《白蛇》是一部跳脱传统“白蛇传”的当代新解读,既有跨舞种的多元融合,更展示了当代人对现实世界的关照,甚至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也不再是“非黑即白”,这个过程也让所有演员不断探索自己,认识他人。
这是谭元元首部参与主创的舞剧作品,她说:“就像蛇会经历冬眠、苏醒、蜕皮的过程,我们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小青’,也要完成一个自我认知的探索和蜕变过程。我们剧中的‘白蛇’穿越千年万年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女性励志故事。”
编舞Edwaard Liang认为,舞剧不像电影和戏剧,舞者的语言只有肢体,要用舞蹈的语汇讲好故事很不容易。他参与这个项目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编各种各样的舞蹈,不论是西方芭蕾舞、中国民族舞都是舞蹈艺术的一部分,同时还有舞剧、表演的部分。舞剧《白蛇》要把所有这些融合在一起,所以它不单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论从团队到剧情内容,都是一种打破疆界的融合。
对戏剧导演周可而言,此次执导舞剧,也是一次全新尝试。“这个实验非常有意思,因为故事是东方的、传统的,但解读方式是西方的,我们运用了带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而在表现形式上又兼容了东西方的元素。时空是这部剧的最大挑战,来自世界各地的主创汇聚到一起,创排一个古老东方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