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海”举行,海派艺术深远影响中国美术
2022-11-1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这座城市对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意义何在?海派艺术在今天的发展又体现在哪里?“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海”这几天在松江连续举行,来自全国的美术理论专家对这些热门而紧要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剖析,进而希望上海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为全国美术的发展提供参照。此次论坛由中国美协、上海市文联、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和区政府主办。

  == 上海是当代全球化艺术的土壤与温床 ==  

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副主任李超认为,任何一个地方的美术都有自己的国家记忆,而上海美术的国家记忆,具有国际都市中移民文化所具有的协同性和国际文化的前沿性,具有艺术与经济一体化的样板性。里面体现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兼容并蓄。

既然上海是站在国际交流的前沿,体现了经济对艺术的推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近现代至今,最前沿的艺术总是最先出现在上海。 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李旭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埠的港口之一,这段历史为当地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带来了必然的影响,第一所美术学校、第一次人体写生、第一个现代美术社团和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都诞生在这个西风东渐的新兴大都会里,绝非偶然。在他看来,近三十多年来,抽象艺术已成为上海当代文化的典型象征之一。

说到海派艺术,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副主任汤哲明指出,现在文化界对海派艺术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一说到海派艺术就是以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是对近代中国画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画派。任伯年与吴昌硕的巨大影响固然获得了后世的追认,但海上绘画在其绵延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成就,今天仍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为此,他从“上海开埠至1900年代租界成型”“1900—1920年代末”“1920年代中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9至1990年代”等四个阶段,对海派绘画的已知与未知作了详细梳理。

上海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马琳说到了从“海派”到“新海派”的话题。她谈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于2020年正式提出了“新海派”的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不断通过展览和论坛来讨论“新海派”与海派的关系、“新海派”的内涵与特征、“新海派与未来美术教育”等命题。

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尚辉在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到,一方面上海是中国西画的摇篮,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上海又是当代全球化艺术的土壤与温床。上海引领中国现代美术演进,这里出现了像刘海粟、黄宾虹这样的重要中国画家。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许多重大事件,许多大师名家都离不开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滋养,因而本届论坛对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的探讨才回到了历史原点,才有了深厚的历史根据。

  == 铸就中国美术新辉煌 ==  

此次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分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新时代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成就与特征”及“上海美术专场”等四大板块进行。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在视频致辞中提到,本次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是美术界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美术理论建设的新出发。首先就是要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目标,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美术繁荣发展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时代课题。其次就是要从美术理论角度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新时代十年中国美术创作实践的重要经验。再次,要努力构建美术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评价体系。

在 “上海美术”专场发言结束后,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协主席郑辛遥在致闭幕辞时表示,近30位来自全国的美术理论家、评论家及部分优秀论文作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立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崭新历史方位,研判和阐述中国美术新的发展态势、新的发展特征和重大成果,分析讨论美术理论面临的时代机遇和新的挑战,在党的诞生地上海,在上海文之根松江,合力发出了赓续党的文艺理论,努力构筑新征程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新高的最强音,必将对中国美术新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