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着眼于“小”,从小到大——读吴佳骏四部散文集新著
2022-11-13 生活

宋家宏

散文,在文学各文体中,它的门槛最低,似乎人人都能写,但专写散文而名满天下的并不多,远远少于诗人和小说家。许多人是把散文当作创作“余墨”来从事的,也就是在创作诗歌、小说、戏剧、评论之余,有闲暇时写写散文;也有从诗歌创作起步,之后以更多的笔墨留意于散文,他们往往兼具诗人与散文家的身份;或者在从事文学的起步阶段写散文,把散文当作“练手”的行当,当他们把文字操练熟悉之后,也就将散文创作束之高阁,成为创作其他文体的“余墨”了。吴佳骏却不一样,我不知道他早年是否从事过诗歌创作,我知道他,就是从他创作的散文开始的,他始终如一地创作散文,在散文这个领域里精耕细作,似乎别无他念。除了在刊物上不断见到他长长短短的散文外,他还推出了一本又一本的散文集,也见到众多名家对他的推介。

把散文当作创作“余墨”来对待,自然有一种随心所欲,甚至轻歌漫舞的心理状态,更沉重更深刻的内容必然交给小说一类了。乡间的田园风光,都市的美酒咖啡,异域的奇异风情,小资的生活情调,老人的往事回味,成为这类“余墨”的重头戏。这样的心理状态,当然也能写出许多有趣的散文,毕竟,散文的阅读,许多人是在轻松的心境下进行的。吴佳骏则不同,他的散文难见轻松,往往读来很沉重。仅以北岳文艺出版社最近给他出版的四部散文集来看,吴佳骏的创作心理似乎从未轻松过,收录在《我的乡村我的城》里那些长篇散文大多是沉重的,收录在“微尘三部曲”中的那些短章,以乡间村镇景物为写作出发点,却没有风花雪月,其指向依然是村镇中的人生世相,依然是沉重的。没有怀旧的感伤,多属对现世生活的忧郁。

吴佳骏这样有重量的散文写作,也许难以得到今天更年轻一代读者的喜爱,他们的审美趋向于轻灵与欢乐,但却与《捕蛇者说》一类的中国传统散文有更深度的精神联系,读这样的散文,需要一定的人生经验与社会阅历作为背景。

吴佳骏的散文没有宏大叙事,他不属于那种纵横捭阖,挥斥方遒的人,这与个人的创作思维方式有关。他总是立足于具体的人,人的经历,人的心灵世界。即使是长达万余字的散文,也与通常所说的“大散文”无关。大散文往往书写历史、文化、社会,所承载的是宏大主题,个人在散文中往往以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吴佳骏那些长篇散文,个人并不是一种文化现象,个人就是个人,他写他们求生的苦难与坚韧,死得默默无闻,有的出现以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也在一些微不足道的欢乐中尽享快乐,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在吴佳骏的散文中是一些散点存在,并没有相互的关联。

吴佳骏的创作思维着眼于“小”,他甚至以“小”立意创作了一大批散文,汇集为《小魂灵》《小街景》《小卜辞》。出现在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他的亲人与乡党,诸如收荒匠、乡村医生、乡村教师、暂住的邻居等。他们在这个世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微尘一样地生活着,是沉默的大多数。他的创作看似不涉及宏大主题,但并不是说他对社会没有关怀,恰好相反,他有极强的社会关怀,这些小人物汇集起来,我们能看到鲜明的时代与社会,他们都被无形的社会所笼罩,在社会之中苦苦挣扎。

我以为收录在《我的乡村我的城》这个集子中的《夜晚知晓一切秘密》在吴佳骏的散文创作中最具代表性,它集中了吴佳骏散文创作的诸多理念。这篇散文写了三位先后出现在他居住的出租屋对面的租客,他们临窗而居,作者从一个窗口来观察这三组人,写下他的感受与体验。其中穿插了自己家庭的人与事。

第一位租客是个单身的男人,年过半百,苍老而疲惫,常在夜半低哭。他后来被房东赶走了,因两个月交不出房租。从房东处得知,这位年过半百的租客,儿子嗜赌,欠了债,他卖了房屋也还不清,妻子在重压下病故,儿媳改嫁他人。他被房东赶走,能到哪去呢?结局不言而喻。第二位租客是位青春少女,在酒吧打工,起居生活日月颠倒,凌晨归来却要唱歌,扰得四邻不安。初时让人感到是个令人厌恶的人,那一缕檀香引出了她出租屋里的骨灰盒,从而体会到少女内心的伤痛与压抑。女孩最后也不知所终,她的过往与未来我们都不得而知,却给予读者无尽的联想。最后的租客是一家三口,却是贫贱的半路夫妻,很多时间用来争吵,可怜的是那个小女儿。他们的结局也不得而知,其实不知也知。

作者从一个“窗口”观察人间故事,这个窗口不是豪宅的窗口,而是类似于城中村的出租屋的窗口,他观察到的是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体现出的是底层关怀。吴佳骏的散文多属底层关怀,他的观察对象操心的不是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的问题,而是明天的衣食问题,交不出房租去哪里住的问题。吴佳骏听到了,感受到了他们压抑的哭泣,内心的伤痛,他也体验到了他们的坚韧与顽强,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隐忍,作为读者,你都想问一句:他们怎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平视的观察,这是作者的基本视角,感同身受的体验,是作者源于内心的状态。吴佳骏不是高高在上的“悯农”,不是身处高位而给予底层的同情与关怀,而是与他们同为一类,共处一屋(都在出租屋),以平视的目光看到他们的艰难,他们在煎熬,作者也在煎熬。这便是此篇散文作者为何要在三组租客的故事中穿插进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生活状态的原因。而且,三位租客的故事留下了太多让读者想象的空间,是一种虚写,自己家族的故事却是实写,篇幅也重,文章的结构有其内容的要求。垂暮之年的奶奶成为家族的沉重负担,而细想下来,并非他们都不想尽孝心,而是各有各的艰难,亲情与孝心,在艰难的生活中显得那样的苍白,作者把自己的艰难也写进去了,让读者感到无尽的苍凉。不仅是这一篇散文,作者的其他散文写到底层人物,皆是以平视的目光来看待他们,行走在他们中间,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

散文是一种最做不得假的文体,是真实性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文体。这里说的是散文容不得虚构,所写人与事必须真实,因此,我对那些以小说方式写的散文阅读感受并不好,从心理上拒绝了;更重要的是,散文作者的创作态度最容不得假,散文作者的主体必须融入写作对象,主体是作者的精神价值,是思想的张力,是真诚的态度、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感觉,是作者对所写对象的价值判断。这是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区别,小说作者可以隐藏在人物与情节的后面,而散文作者必须直面读者。作者创作态度的真诚,是散文成功的基本保证。读好的散文,常能见到作者存在于散文之中,他所写是经过他的心灵体验的人生与事件。主体在散文作品中是隐形的存在,但绝不能不存在,而且主体精神越强大,作品越好。

吴佳骏写的“微尘三部曲”,便是明证。《小卜辞》是类似于“日记体”的微散文,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种思绪,一处场景,某人的一个侧影,甚至只是一种幻象,承载的是作家的感触与联想,是他由此而产生的情思,主体的存在自不待言。也许,这样一种散文的文体更适应于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生活,在微信上更易于阅读和传播,无疑给这个世俗化的社会生活增添了诗意的成分。在这部微散文集中,我读到了吴佳骏的感伤与忧郁,哪怕他从一草一木中,关注的还是他的乡党,他的亲人,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苦难人生。《小街景》与《小魂灵》篇幅比《小卜辞》略长,每集数十篇,皆有篇名。每篇都是我思我想,我的观察与感悟,他不是在为他们画像,为他们立传,主体与对象融为一体了,作家在写对象,也是在写自己。正如吴佳骏在《小魂灵》的“自序”中所言:“在写作这些小魂灵文章的春夏和秋冬,我早已忘了我自己——我成为了比它们更小的小魂灵——小是我们共同的特点,小将我们绑在了一起,小让我们同病相怜,小使我们相依为命。有时我寄生在一粒沙里;有时我溶解在一滴水中;有时我躲藏在一只蚂蚁的身体内;有时我飞翔在一只鸟雀的翅膀里……”“在小魂灵的世界里,我们都是不分彼此的——他是我,她是你;它们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处,将来也有一个共同的归处。”他既是在写大千世界的微小事物,也是在写人世间默默无闻的底层生存实相,融入自己的生存状态的疼痛与伤感,这些主体存在于作品中的散文,也就是“我”存在其中的散文,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朴素而诗性,没有华美的辞章,却有动人的力量。

■“微尘三部曲”简介

“微尘三部曲”是吴佳骏历时七年创作的系列散文。《小魂灵》以扎实、丰富、鲜活的底层生活经验和巨大的同情、博爱之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群世间“小魂灵”的存在样态。作者以文字之灵附体于山川河流、人间草木、万千生灵,洞察、记录它们的悲喜和歌哭、美好和温馨、梦幻和憧憬。《小街景》则以几十篇主题连贯的“取景式”散文,描摹一个实存的“小镇”,充满了时代感和命运感,尤其是对底层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注,可谓向读者提供了一张张社会学意义上的“样本切片”。《小卜辞》另辟蹊径,采取“日记体”形式,以平民之视觉,精粹之文字,书写复杂之人性。无论是写生存的一个片段、一处场景、一闪而过的思绪;还是写一种命运、一类归宿、一团朦胧中的幻象,都裹挟着作者敏锐的感触、动情的联想和深入的思索。这些文字的本质是诗,以诗的方式进入,而又附以散文的平易与舒缓,独具一格。

而作者的另一部新著《我的乡村我的城》,更是见证生存和洞悉人性的写实主义散文集力作,每篇作品都摈弃了虚蹈和浮华,始终关注人的命运,特别是对人生存境况的揭示和人性的发掘,构成强大的审美冲击力。尤其着力于底层弱势者生存际遇的悲悯书写,以朴实的文笔,为转型时期的中国底层社会留下了一幅真实的画卷,读者从活着的困境中走出来,获得一缕温暖和光亮。

(散文集《小魂灵》《小街景》《小卜辞》《我的乡村我的城》,吴佳骏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3月出版。吴佳骏:散文家,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二届丝路散文奖,第二届长安散文奖,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 和第二届刘勰散文奖等。

本文作者:宋家宏,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张爱玲,此外还涉猎中国当代文学和云南民族文学研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论文100多篇,80余万字。专著《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获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会理论批评一等奖。)

宋家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