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乐》驻演缘何成爆款?三轮驻演轮轮不同保证新鲜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海上生民乐》在刚刚这个周末完成了第三轮的驻场演出,依然广受市民游客追捧。民乐界的首个长期驻演,为何连续三轮都能一直保持在“爆款”的状态?有观众说,因为这是一场“民乐+”中国文化展、一个“活态”博物馆,“可感知可品味,超乎大家对民乐的认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中也得知,不断打磨、每一轮都在创新,用现代剧场语汇讲述传统文化,“美到骨子里”是它屡屡出圈的深层次原因。
修改次数最多保证新鲜度
在国内乃至全球的演出行业中,相较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其他艺术形式,音乐会类型的驻场演出都极为鲜见,而以民族音乐为核心,打造适合长期驻演的文旅项目更是前所未有的尝试。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指导,上海民族乐团与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联合出品的爱我中华《海上生民乐》国风音乐现场,不仅是民族音乐领域开创性的首个驻场演出,还轮轮都在刷新历史。更难得的是,它的创造历史并不是只靠场次数据,而是演了这么多轮,每一轮仍在带给观众新鲜感。
音乐现场采用古今中外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串联述说民族音乐之人文,融合书法、国画等多个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拓展表演场域的边界,以声、景交互融入现代审美意识,构筑多元交融的立体视听现场,使其在年轻观众当中也流传甚广。
像在本轮驻场中,乐团呈现了升级版的《墨戏》,多媒体画面选择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运用现代的美学设计,将书法作品与舞台色调进行艺术化处理——古筝演奏配合中国舞的水袖身姿,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突显书法艺术行云流水的音韵美、律动美和线条美,让人沉浸在广袤酣畅的水墨世界中。
而《山水》的背景画面是上海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多媒体团队特别请教了上博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老师。入画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画面根据音乐情绪进行动态化设计,随着画卷缓缓展开,或山势峻峭、纵横有致,或山水蒙蒙、白雾缭绕,箜篌、阮、笙、筝等七种乐器宛若“竹林七贤”悠然入画,遨游于群山雾影之间,古意盎然,以乐会友,与观众们共赴山水之约。
每一轮演出中,唢呐都会掀起小高潮。全新升级的《穿越》,在灯光设计上动足了脑筋,唢呐与电声乐队在炫酷的光影下,传达出传统与当代的同频共振,燃翻全场,让人惊叹民族音乐舞台的无限魅力。
这个演出的魅力在于,很多观众都是二刷、三刷甚至多刷的,如果仅仅是美,可能还没法吸引观众如此追捧。对不少多次来欣赏的观众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个演出在持续打磨,新鲜度从未缺失。“它可谓是海派民乐历史上修改次数最多的音乐品牌。”主创团队告诉记者,“直到演出的最后一周,我们仍在不断根据现场观众们的反馈,就音乐细节、舞美、灯光、多媒体、音响等多个方面调整优化,日日复盘,观众每一次看都能有新鲜感,能有不一样的体验。”
有丰富的人才梯队支撑
驻演的持续时间动辄1个月,如果从头到尾只有一两组演员,肯定会演得身心俱疲,而《海上生民乐》能驻演到第三轮仍保持着旺盛的舞台生命力,重要原因就是其背后有民乐团丰富的人才梯队支撑。
通过三轮的驻场演出,上海民族乐团的人才梯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观众们既能欣赏到乐团“中流砥柱”业务骨干们的精彩演绎,一批批新生代年轻演奏家们也在《海上生民乐》的舞台上脱颖而出,姜峰、闫晋龙、陆莎莎、蒋元卿等人展现过硬的专业素质,几位去年刚入团不久的90后演奏家刘宣邑、董施栾、李晨晓等也崭露头角。这群有才华、有潜力、有抱负的海派民乐接班人们,依托驻场的广阔平台,通过演出实践不断成长,为海派民乐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
《海上生民乐》的每首曲目,乐团都配备了多组演员阵容,连续25天、29场,他们轮番上场,向观众们展现出当代民乐人丰富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艺无止境,细节的打磨、舞台的呈现都需艺术家们在台下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对年轻演员来说,不负观众的掌声与期待,落到实处就是对艺术的雕琢,这需要保持对音乐的初衷。”上海民族乐团竹笛声部首席金锴说,“驻场演出对演员的要求很高,需要保持稳定的演奏状态,琢磨音乐表达更多的可能性,提升对音乐内涵的解读,这些都需要靠舞台实践中的一点一滴来磨砺与积累。”
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本轮最后一场演出中,因原定京剧演员可能无法前来,为百分百保证演出顺利,乐团保险起见及时制定预案,第一轮驻场出演的乐团琵琶声部首席俞冰紧急赶来救场,意外成就了《海上生民乐》第三轮收官之夜的惊喜彩蛋——双琵琶联袂京剧版本的《虞兮》首次亮相,俞冰老师携手乐团琵琶演奏家李胜男,原班人马与青年实力演员接力合作,用两把琵琶分别饰演霸王与虞姬,与京剧表演交相辉映,展尽民族音乐的故事性。
一台创新的民乐演出能成为现象级作品,需要主创团队从上到下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演员和观众的双向奔赴。当潜心创作的团队,遇上了“懂经”并愿意为之喝彩的观众,这也是上海这座文化大都市,最为迷人之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