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开馆,讲述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2-1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

刚刚过去的周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在古北校区迎来开馆首展“东风西渐——中国瓷器文化对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展陈近300件横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远渡重洋的17世纪以来欧洲瓷器精品,以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出口瓷器,多角度展现“器行天下”的魅力,多视角讲述中国瓷器的文化之火燃起中西方贸易繁盛之光的故事。

 校园博物馆“东风西渐”展欧洲瓷器精品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唐代以来,瓷器便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源源不断流往西方,成为中西文化交融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此次展览,既希望彰显对外贸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又是与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理念相契合。相关展品由学校博物馆携手知名收藏家孙建伟女士共同呈现,展览得到学校厦门校友会等单位的鼎力支持。

步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展厅,一件充满异域风情的瓷罐即进入观者的视野。“这件展品是此次博物馆首展的镇馆之宝。”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汪荣明现场介绍说,“这是一件意大利那不勒斯制19世纪末纪念葡萄丰收狂欢酒会场景的瓷罐,是当时贵族定制的一件工艺品,设计非常精美。”

意大利那不勒斯制19世纪末纪念葡萄丰收狂欢酒会场景的瓷罐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开辟了新贸易航线,中国的瓷器开始批量运往欧洲。这一时期是欧洲人进行海上探险的黄金时代,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首,荷兰和英国人也紧接着加入了这支队伍。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人普遍喜爱上了中国瓷器。在那个时期,整个欧洲形成了以使用中国瓷器为时尚的中国趣味,中国外销瓷广受欧洲各国的喜爱和追捧,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中国热”或称“中国风”。

随着中国瓷器被批量运往欧洲,人们在进口和追捧中国瓷器的同时,也纷纷仿制中国瓷器的风格与样式,尝试制作瓷器。但实际上,在欧洲最早出现的仿制品不是瓷器,而是一种名为“代夫维尔”的锡釉陶器。

中国瓷器及制瓷技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制瓷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欧洲制造了纯正欧式风格的新瓷器。在功能方面,瓷器的用途也被扩展到许多装饰及实用物品,包括照明、书写工具和家具。如现场展出的一件法国20世纪初期设计的拿破仑雕像台灯就是一件代表展品。

荷兰代夫维尔制18世纪荷兰女皇形象蓝白陶瓷大酒罐

 建设好高校博物馆打造“艺术智库”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原国家对外贸易部(现商务部)最早设置的两所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对外经贸人才的摇篮”,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聚焦对外经贸领域的高校。学校因贸易强国而生、因对外开放而兴、因全面改革而盛、因新时代开放事业而新,为我国“复关”“入世”作出重大贡献,在制度型开放、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在融入和服务贸易强国建设中积极展现担当和作为。

拥有高质量的大学博物馆,是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2021年金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一年来,博物馆标识、挂牌、机构设置、主题研讨、专家聘任等一系列活动依次展开。目前,学校博物馆已聘任两批,共21位专家成为咨询顾问,共同打造“艺术智库”,建设高校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与文化艺术教育阵地。

校长汪荣明表示:“博物馆在学科专业发展、优秀文脉延续、文化价值塑造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建设好高校博物馆,是争创‘双一流’高校的题中之义和历史担当,也是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回应各界热切期待的务实举措。”他提出,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贸易强国等国家战略为牵引,对标最高标准、发挥特色优势、整合平台资源,积极争取校友、师生、各界朋友的支持,高质量推进博物馆建设与发展。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表示,保存、记录、研究、展示历史记忆,是博物馆价值非凡的传统,高校博物馆既有利于保存和传承学校的文化基因,建立和增强对学校的文化认同,也将为学校应对时代变革、启迪创新思维提供宝贵的源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