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文化报告|上图95后古籍修复师王欣:化腐朽为神奇
2022-11-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生于1995年的王欣是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作为上图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王欣拥有超乎同龄人的沉着与冷静,每天身处故纸堆,让那些几百年的古籍化腐朽为神奇,这给王欣带来了太多的成就感。

也因此,对于做古籍修复师,王欣从来没有后悔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中华文化的存续贡献一份力量,这是王欣的信念所在。

最近上图、苏图和万代南梦宫(中国)联合举办的“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启动,王欣和同事们又投入到了古籍修复的普及之中。这个活动已举行三年,恰与王欣入职时间重叠,王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来关注古籍修复这份神圣而艰巨的工作。

青年报:你从小就热爱书画,但大学却选择了财务专业,后来才回归到艺术道路,接触了古籍修复。这些曲折之中有什么故事吗?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

王欣:我是从小比较喜欢画画,我大概5岁的时候就学习绘画了。但一直作为兴趣在学习,没有想过要把画画当做职业,高考前为了专心于文化课,就暂停了学习画画。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家人和我一起决定选择了比较热门的财务专业。但是大学四年在深入学习和了解财务专业后,觉得并不是我想从事的职业,所以研究生阶段转向古籍修复,到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学习古籍修复。家里人也很尊重和支持我的选择。

青年报:你热爱的是绘画,绘画和古籍有关系,但并不是一个领域,你是如何思考,又是如何实现跨越的?

王欣:当时没有做更多的思考。在报考研究生专业的时候看到了有古籍修复专业,便眼睛一亮。因为觉得自己学过国画,然后又觉得书法和国画基础对于我学习古籍修复是有帮助的,所以就选择了这个专业,成为了一名古籍修复师。

青年报:你研究生在复旦读的是古籍修复,是新时代学院派的修复师,你觉得和以实践中磨练出来那些修复界前辈相比,你的优势和需要加强学习地方分别在哪里?

王欣:和前辈相比,可能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很可以值得说的优势。但是我觉得作为学院培养出来的古籍修复师,和过去的那种师徒相授模式培养出来的古籍修复师相比,可能学院化的培养会更专业,更标准化一些,而且作为新一代青年古籍修复师,我们也更会热衷在修复古籍时加入一些现代科技的使用。

比如说过去老师傅判断一本古籍的修复,可能更多靠的是自己的经验,我们现在可以去依靠一些科学技术的检测。我觉得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了一些现代的技术,然后还有一些高科技设备的运用,这些对于传统古籍修复来说是一种补充和保障。

修复前

修复后

青年报:你最想跟前辈学习的是什么?他们身上有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王欣:我觉得对于古籍修复来说,最需要年轻人去和前辈学习的,就是他们的这种经验。另一个就是他们对待古籍修复的这种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这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追求,是极致的追求。

青年报:你是上图古籍修复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可以简略介绍一下上图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脉络以及特点吗?

王欣:我是2019年进入上图工作的,和其他师兄师姐是第四代古籍修复师,我们的师父是张品芳老师和邢跃华老师。海派古籍修复技艺的特点可以用四个词概括:追求卓越、细腻、精致、清雅。

青年报:说说你正式成为上图古籍修复师3年来,最得意的一件修复作品吧。其修复最大的难点在哪里?你又是如何解决的?

王欣:我说一件我最近修复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古籍吧,是一套清代的石印本古籍《商务应酬汇参》,它主要的问题是虫蛀的非常严重,密密麻麻的虫洞遍布整张书叶,就像一张网,书叶碎成了很多部分,虫子啃食过的地方还会留下的黑色颗粒状污渍附着在虫洞的边缘,在修复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些污渍用镊子摘掉,然后再把书叶脱落的部分复原回去,然后再进行常规的修复操作,全程都需要非常小心,戴好口罩,屏住呼吸,因为很有可能一个呼吸就把书叶碎片吹跑了。基本上修一页要花一两天的时间。

修复前

修复后

青年报:在旁人看来,古籍修复是一件责任重大、需要格外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又非常枯燥的事。当很多95后沉浸在对各种新奇事物的追逐中,你却坚守在工作室里,和故纸堆打交道。你有动摇过吗?是什么让你选择坚持?

王欣:古籍修复确实需要细心和耐心,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很枯燥的事情,所以也谈不上动摇或坚持,坐在那里安安静静修书的时候,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时候,每修复完成一个作品都能带给我成就感和满足感,我还挺乐在其中的。另外关于很多95后沉浸在对各种新奇事物的追逐中,我觉得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古籍修复应该也算新奇体验吧,有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我们组织的一些古籍修复体验活动、碑帖传拓体验活动关注度和参与度也都很高的。

青年报:上图、苏图和万代南梦宫(中国)联合举办的“古今相映,乐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你入职也正好是三年。可以说是全程参与了这个推广项目。你觉得向普通人推广古籍修复知识最大的意义在哪里?作为青年一代古籍修复师,你觉得未来你可以在这方面做哪些尝试和突破?

王欣:我觉得举办这样的非遗推广公益活动主要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宣传和推广古籍修复,让更多的青年关注和了解古籍修复,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的队伍。第二是通过这种体验活动,让大家知道想要修复一本古籍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有这么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让大家在体验的过程中知道为了让古籍重生,修复师要花费多少心血。那么是不是大家以后就能够更加重视古籍保护事业,即便不是从事古籍保护的工作,我们也希望能够在大家的心中,种下一颗古籍保护的种子吧。

青年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推广项目”推进的三年中,有没有市民通过我们的项目对古籍修复产生兴趣,进而不断地和你进行学习?

王欣:确实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上图现在有很多的市民志愿者,他们可能不能来到上图工作,但是在他们工作之余,会来到上图做志愿者。我们历史文献中心就有很多这样的志愿者,他们对古籍保护修复很感兴趣,所以经常会来参加志愿活动,体现了他们对这个领域深深的热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