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年的“品管圈”背后,是患者满意度的显著提升!
2022-11-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什么是“品管圈”?这是一种医院现代化的管理工具。由一线的医生、护士、职工自发主动地、自下而上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以操作、可以实现的有效对策。

在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即将成立十周年之际,由中国医院品质联盟、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医院协会、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暨第三届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高峰论坛大会在上海召开。“品管圈”走过十年的背后,是撬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更是患者满意度的显著提升。

品管圈的背后

是医疗质量与安全深入人心

2013年,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刘庭芳教授带领全国数百家医院共同创建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原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并联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举办首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从此,“品管圈”这一现代化管理工具慢慢走进医院管理者的视野,不断推动医院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000余家大中型医院,10万个品管圈圈组开展了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近100多万名医务工作者投入到应用品管圈等多维管理工具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目前,品管圈已成为我国医院最常用的管理工具之一。“医院管理中尽管有复杂的区块和流程,但质量永远是核心,品管圈在解决医院服务质量上拥有突出的优势。通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医疗领域对于质量的认识、理解和重视程度,基本上已达到一定高度。”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卫生健康管理政策学院医院领导力与管理学系创始系主任刘庭芳教授告诉记者。

品管圈是由一线的医生、护士、职工自发主动地、自下而上地发现问题,通过质量工具科学地分析问题,找到这个质量问题背后产生的真正原因。之后,再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以操作、可以实现的有效对策。解决之后,回过头来还要进行总结、梳理,将其标准化。而当其他科室,乃至其他医院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可以参照标准化结果执行。通过一个个质量管理的主题,改善不同的质量问题,从而保障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记者从本次会议的承办方之一——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了解到,医院通过多维工具的学习和运用,不止八年间蝉联七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还在2017年成为浦东新区首家获得区长质量奖、上海市质量管理奖的医疗机构,2022年成为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辅导类试点单位,医疗质量提升和改进成效显著,医院编著的《公立医院战略管理案例与实操》一书一经刊发,就广受好评。

品管圈的背后

是患者满意度显著提升

职业化、专业化不仅是医院院长要提升的内容,更是整个医院管理团队应具备的能力。通过品管圈等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相当于把一名被管理者,一名单纯的服务者变成了管理者。这不仅是一个科学手段的运用,更是管理习惯、管理文化的变革。这一工具的运用,是能够撬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

目前,全国各医院通过品管圈等质量持续改进活动,发动基层一线员工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管理中来,该工具应用于保障病人安全、提升服务质量、控制运营成本等多个维度。通过发现漏洞、设置屏障做好风险管理,让管理人员从根源上了解医疗差错,掌握有关的工具,在潜在失误的阶段就把问题管控住,解决好,不让它继续向下延伸,这样更加有利于医院高质量的发展。

同时,通过多维工具的运用还能锻炼队伍,提升一线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一名从事品管圈活动近十年的护理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做品管圈积累的管理经验、组织协调能力、汇报演讲能力、各种图表的绘制,对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运用科学的方法不仅带领团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工作质量。”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余波表示,在运用品管圈工具的这些年,医院的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更强了,医疗质量、服务能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了解,品管圈不止关注狭义的医疗质量,更注重广义的医疗质量的提升。医院不止要把一个患者治好,还要考虑医护工作效率、患者经济负担、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体验感等等。

目前,通过医疗质量与安全理念的推行,患者的安全也得到了更高的保障。无论是预约诊疗、患者服务、优质护理、环境改善、医养结合、互联网诊疗等都可以作为多维工具运用的改善主题和重点,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全面促进医疗服务提质效。数据表明,十年间我国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显著改善,人民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