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临床与科研并重,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真正造福患者
2022-12-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1988年出生的江一舟,是近日评选出的2022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中最年轻的一位。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医生,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既是一名临床医生,又是一名科研者,还是一名教师。曾经5分钟做出了从医的选择,如今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愈发坚定,他说,希望自己所做的科研能真正造福患者。

光是得到病人的信任不够

还要对未知问题进行攻关

每周六个工作日,周二、周四手术,周三白天门诊,周一、周五、周六开展学术科研工作。这是江一舟每周的工作安排。

江一舟曾经认为自己本质上应该是一名临床医生。每年,他主刀的乳腺癌手术有400例左右。但在大量的临床中,他又发现了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是教科书中没有明确答案的。比如为何乳腺癌的规范治疗后仍有30%的失败?当发现现有知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时,江一舟开始思考,需要进一步认识乳腺癌,来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要和患者有很好的关系,但光是让她信任你不够,还是要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攻关。”这也促使他走上临床与科研并重的道路。

江一舟所研究的乳腺癌,是癌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在中国年发病率增速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我国有250万名乳腺癌患者,每年,我国有12万人死于乳腺癌。

乳腺癌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其中有一种最“毒”的乳腺癌便是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最高,治疗效果不佳,病人生存率提高难度大,多年来是全球乳腺癌研究的焦点所在。江一舟的研究,就将矛头对准了这一“最毒”的对手。分析症结发现,由于分子分型不明,一般针对这一肿瘤的治疗往往作为整体做“一刀切”化疗,“那我们为何不能进一步明确出分子分型,细分成不同类型来进行精准治疗呢?”

三年前,在导师邵志敏领衔下,江一舟与团队合作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根据三阴性乳腺癌不同分子特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复旦分型标准”,划分出4种不同分型,每个分型对应不同的治疗靶点,构建了精准治疗的学术成果体系。后续又针对4个分型开发了对应的精准治疗手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复旦分型”指导的精准治疗新策略。

基于该研究,团队又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实验。以“FUTURE”为名的精准治疗伞形临床试验,让“无药可用”患者有效率从过去10%提升到29.0%,免疫治疗组的有效率达到52.6%。2021年,该成果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备竞争力,也吸引了大量患者来寻求新的治疗方案,其中不乏国外的患者。

“到目前为止我们累积开展了6项系列临床试验,目标是将研究成果更多地应用到临床,实现三阴性乳腺癌各期精准治疗全覆盖。”江一舟说,如今,他和团队正在尝试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帮助疗法落地,在基层医院推广,同时也在针对其他乳腺癌逐步开展研究。

选择做医生要耐得住寂寞

希望自己的科研能造福患者

1988年出生的江一舟是医学界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读书时他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一等奖,一路保送至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毕业至今已斩获多项荣誉: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卫健委青年五四奖章、“银蛇奖”获得者……

但说到自己的经历,江一舟却很淡然。他觉得自己只是“站在了更好的平台上,眺望得更远”。江一舟所说的平台正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堪称我国乳腺癌诊治领域领头羊之一。20年前,科室在邵志敏教授带领下白手起家,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乳腺癌诊治中心,代表我国治疗乳腺癌最高水平之一,与欧美地区诊治水平不相上下。

邵志敏教授,正是江一舟的导师。上世纪90年代,已在美国颇有成就的邵志敏放弃了国外的优渥条件,回到上海,将不足10人、床位区区十几张的科室,发展到如今200余人的大科室。导师对于科研的执着、对事业的忘我都让江一舟很敬佩,也让这位弟子坚定了自己从医的道路。

江一舟最初选择医学是5分钟内做的决定。参加化学竞赛得奖后,他可以在复旦任选一个专业,他想选和化学相关又偏应用的专业,似乎最好的选择就是医学了。“我那时对医学并没有特别了解,5分钟内很快就做了决定。”

之后的道路顺理成章。本科阶段,他进入了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系和生化系实验室,做的是肿瘤相关研究,对肿瘤危害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觉得自己对此感兴趣,想要选择肿瘤外科方向,而乳腺癌在复旦医学系统有比较好的积淀。“又有国内乳腺癌研究领军人物做导师,就这么定下来了。”

如果说读书时还曾考虑过要不要转专业,但越往后走,江一舟对自己的路就越坚定。也觉得很喜欢这个职业。“我喜欢医生和研究者的身份。因为我是个有好奇心的人,喜欢探知未知的事。同时又可以帮助到人。”江一舟说,每次得到患者的肯定,尤其是看到一些来时绝望,治疗后有了长久生存机会的患者,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成就感。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也想告诉有志于学医的年轻人,在选择前要把专业的利弊想清楚。“医生的成长周期很长,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能承受这样的成长过程。但这份职业是可以真正帮助到你实现多种人生价值的。”

在肿瘤医院做医生,会看到很多肿瘤病人。江一舟时常会对自己说:“要珍惜现在身体、精神状态非常好的每一天。”对学生他也如此告诫。空闲时间他会坚持跑步,偶尔看看电影,给自己的身心得到调整和放松的机会。

而剩下的时间,除了临床,他会把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做科研。“我坚信,科研要从临床中的痛点、难题出发,解决真正困扰医生、患者的问题。要去攻破教科书中没有答案的问题,要尝试解答为何做了那么多治疗还是会复发的难题。”江一舟说,他希望自己所做的科研是真正能造福患者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