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轻人提供与大乐队合作的机会,上音“最古老”的钢琴系要培养“钢琴+”
2022-12-0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快步上台,和观众致意,和乐队首席握手,向指挥点头致意,坐上琴凳等乐队开场……没多少人看得出,年轻的钢琴演奏者其实紧张得甚至有点微微颤抖。11月28日和30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家连续举办了两场“未来钢琴家”系列音乐会,上音钢琴系本科和附中的6位优秀钢琴学子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最终的“协奏曲之夜”,合作知名指挥家赵晓鸥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

“这两场音乐会是我们‘顶尖人才培养计划(简称:顶培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引入了大赛的赛制,通过三轮选拔、通过全领域的评委,并提供了合作大乐队的机会,为年轻优秀人才的未来铺路,”钢琴系主任、著名钢琴家江晨告诉记者,今年是上音建院95周年,而钢琴系是最古老的“建院六大系部”之一,“我们赓续上音95年的光荣血脉的同时,也在针对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与时俱进地给钢琴学子提供更具时代特色的锻炼平台。”

年轻钢琴家合作交响乐团

 ◆ 模拟大赛赛制培养顶尖人才 ◆ 

上音钢琴系的“未来钢琴家”系列音乐会创办于2019年,今年是第三届。在上音推动“教创演研一体化”的当下,钢琴系原本的人才备赛机制归入其中,“未来钢琴家”系列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院级顶层设计“顶培计划”的一部分,“我们模仿了国际钢琴大赛的赛制,有三轮次的选拔赛,前两轮分别是20分钟和40分钟的独奏曲目,最后一轮就是音乐会上上演的协奏曲,”江晨说,这个选拔机制很严格,要想进入“顶培计划”,“哪怕是已经拿到一些国际大赛奖项的优秀学生,也一样要通过这个选拔机制。”

最终进入两场“协奏曲之夜”音乐会的选手,包括了上音钢琴系本科的李姿毅、印雨欣、林远哲和上音附中的杨雨恬、吴一凡、孙浩伦等6人。而两场音乐会也极像国际大赛的赛场——他们需要时刻关注乐队的进程,奏响《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国际大赛常见的比赛曲目。

这是一场只有协奏曲的音乐会,对年轻的学生们来说,却是“罕见的机会”。2021年入围了金钟奖决赛的大四学生李姿毅曾经在金钟奖合作过一次交响乐队,而她的同学印雨欣还是第一次合作,她们的共同感受是“紧张”;上音附中17岁的吴一凡堪称年少成名,横扫过很多奖项,但包括30日晚的这场音乐会在内,他一共也才和武汉交响乐团、海峡两岸艺术青年联合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分别合作过1次,“系部提供的这次机会,真的非常难得”。

第一场音乐会

“钢琴弹得好的,独奏都没有问题,但因为跟乐队合作太少,所以协奏曲其实很难。”江晨说,外面正常有协奏曲曲目的演出,一般会合作钢琴名家,不会把机会留给年轻的学生,而学生本人要合作编制庞大的交响乐队,从成本上来说,基本没有可能,“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国际大赛上协奏曲的分量有多重,没有乐队合作经验,几乎没可能获奖。”

事实上,一些欧美选手有优势,是因为选手当地可能就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支交响乐队,合作机会很多。上音一位钢琴家此前在法国比赛时,发现一位俄罗斯选手甚至已经和乐队合作过50来次,“一排练,乐队都很服气。”

在与乐队的排练中,每一位参加这次音乐会的钢琴学子,都一次又一次被指挥“暂停”过,因为适应乐队的节奏太难。“我们平时练协奏曲,就只是双钢琴练习,但毕竟和乐队相比,钢琴的声部要少一些,速度也不一样,像同一个音,管乐出来肯定要比钢琴慢很多,我们需要适应。”李姿毅说。

第二场音乐会

不过在两场音乐会结束后,钢琴系的老师们发现最终的效果很好,“排练、彩排、最终演出,他们的表现每一次都有进步,这就是我们邀请指挥和乐队的价值所在了。我们在课堂上讲的理论,只有通过实战来运用,形成自己的经验才行,这比我们破磨嘴皮有用!”

除了合作大乐队,钢琴系还邀请了指挥家、作曲家等作为评委台下观战。系部希望“能从更全面的视角,给予年轻人专业建议。”

众所周知,很多钢琴家都是在国际大赛中拿大奖后成名的,而如今的国际大赛,都会邀请指挥、作曲、经纪人、乐评人参与到核心评委团队中来,因为一位钢琴家的职业生涯,跟这些领域的专家密切相关——指挥家能看到这些选手是否可以选择合作,作曲家能看到选手诠释作品的能力。

第一场选手和乐队合影

 ◆ 创院大系赓续上音光荣血脉 ◆ 

绞尽脑汁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是上音钢琴系当下人才培养的一个横截面。“我们已经形成了附小、附中、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链条,一名优秀的学生可以在这个体系里得到充分的成长养分;同时,我们高度注重综合素养,除了钢琴专业水平之外,他们跨门类艺术的合作能力、对外沟通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充分肯定。”钢琴系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于清告诉记者,他们期待培养的不仅仅是钢琴家,还得是“钢琴+”。

2019年,包括江晨、孙颖迪等著名钢琴家在内的新一任钢琴系领导班子成立,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都告诉他们,国内如今的钢琴教育缺少了什么。几年的努力,也让上音钢琴系有了当下逻辑清晰的培养模样。他们表示,钢琴系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国第一代的钢琴家和钢琴教育家都是诞生于上音钢琴系,如何薪火相传,我们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

第二场选手和乐队合影

1927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在当时的陶尔斐斯路56号(记者注:今天的南昌路)挂牌开院,钢琴系(当时称键盘系)作为开院六大系部之一同步招生。随后,1929年,学校改组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经时任上海工部局乐队(今上海交响乐团)意大利籍首席小提琴家富华(后任上海国立音专小提琴系主任)推荐,萧友梅校长“三顾茅庐”,终于邀请到俄罗斯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家出任上海国立音专的首任钢琴系主任,从此,中国真正开始了培养专业钢琴演奏人才的历史:1934年,上音就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场中国钢琴家独奏音乐会;查哈罗夫的学生李翠贞、范继森、吴乐懿先后任该钢琴系主任,形成了中国的“上海钢琴学派”,他们和李嘉禄并称中国钢琴的“四大教授”。

辉煌还来自于荣誉。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李名强、殷承忠等人分别在不同的国际大赛中获奖后,李其芳、朱雅芬、叶惠芳、许斐平等也都先后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改革开放后,李坚、秦螢明、刘忆凡、许忠、孔祥东、杜宁武、宋思衡、孙颖迪、王珏、朱宛晨、朱昊等频频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显示出上音体系钢琴表演艺术的教学实力。

如今的中国钢琴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各地的钢琴教育水平也大幅提高。“现在的国际比赛越来越多,参赛者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辉煌历史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培养新时代的钢琴人才?上音如何继续保持引领?”于清表示,钢琴系将为年轻的钢琴学子创造成为全能人才的更多锻炼平台,“上音已经有了95年的辉煌历史,即将成为百年名校,作为和上音同龄的钢琴系,必须在新时期交出新的高分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