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强校工程”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2022-12-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我的孩子喜欢体育活动,报名了冰壶项目,玩得不亦乐乎!听说学校武术、冰壶、足球、跆拳道等都是聘请了专业俱乐部的教练来教。”在上海市长桥中学的学生家长看来,学校近年来开设的好多有意思的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强校工程”实施以来,像长桥中学这样借助“强校工程”重构课程生态的实验校并不少见,而得益于“强校工程”,学生们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实现五育并举、多元发展。

 ◇ 丰富特色课程让学生大放异彩 ◇ 

长桥中学学生代表徐汇区参加冰壶比赛

长桥中学是徐汇区长桥街道一所有30年办学经验的普通公办初中,自2018年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学生和家长对这所家门口的初中满意度越来越高。

八年级的陈赟同学在皮划艇方面有特长,曾在上海市青少年赛艇皮划艇冠军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对于进入长桥中学读书,陈赟直呼“幸运”。七年级杨卓同学每天上学的劲头也很足,杨卓妈妈透露,学校开设了民乐社,孩子在民乐社学习竹笛,非常喜欢,“每天在校园里都很开心快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获悉,得益于“强校工程”,长桥中学2021年成为徐汇区冰雪项目特色校。学校致力于为孩子的人生长跑架设终身发展的“五育”之桥,其中之一就是“运动之长,体育之桥”,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和旱地冰壶等特色课程,锤炼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斗志和永不服输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在“强校工程”强调“全面育人”的理念指引下,长桥中学立足于“和美文化”,重新梳理和构建了“乐美课程”体系。

长桥中学学生制作的掐丝珐琅画

受益于“强校工程”政策,长桥中学获得了来自市、区各层面的课程和资源支持。在课后服务项目上,与小荧星合作,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声乐合唱指导;通过区级“米果”课后服务平台,开设乒乓球、篮球、趣味电子实验、数独、书法等项目;通过与街道、位育体校合作,大力发展体育特色课程,例如“武术+”课程,不仅引进足球俱乐部培养模式,请专业足球教练指导足球专项课,请市运动队退役运动员执教羽毛球专项课,更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了冰壶、赛艇、皮划艇、蹦床、体操、田径、篮球等体育社团活动。

除了引进校外丰富资源,学校还同步挖掘校内的教师资源,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开设特色课程。炫酷非洲鼓、掐丝珐琅画、卡通软陶、手账小生活、魔方揭秘、“校园大亨”经营学、中式面点烹饪等琳琅满目的课程可以通过平台自选,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在快乐学习中成才。

“强校工程”实施以来,长桥中学学生在市、区青少年劳动、科技、艺术等比赛中频频拔得头筹,诸多佳绩的取得都与“强校工程”的支持分不开。

 ◇ 跨学科课程助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 

虹桥中学学生参加自然创意活动

虹桥中学原本是长宁区一所“貌不起眼”的普通公办初中,但加入“强校工程”四年多来,学校立足生情与校情,以“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学校育人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每个孩子的生命潜能,焕发每个孩子的成长活力。

乘着“强校工程”的东风,虹桥中学参加了“课程领导力项目初中百校工程”,获得市、区名校长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

学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将“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分为初阶、中阶与高阶课程;又根据实施途径与实施主体的不同,将该课程分为三大类:学科主轴类、学科间融合类及综合实践类。学科主轴类,即立足一门学科,运用一门以上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跨学科课程,如艺术学科的“手绘自然”、地理学科的“诗画中的地理”。学科间融合类,即立足两门及以上学科,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跨学科课程,如“奇妙的种子”“科学微电影”。综合实践类,即开展多种主题,设计多种任务、覆盖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活动,多为短课程,由年级组组织实施,如“校园厨余垃圾减量”。

虹桥中学学生们创作的“自然笔记十米长卷”

虹桥中学通过开展多领域的“自然笔记”跨学科课程,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以任务驱动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当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被采纳为研究任务时,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还提升了思辨能力。

经过一个个项目、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学生们开始爱动脑筋,积极发现问题,努力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他们开始关注周遭的变化,深入探索生活中的问题。每年的4-6月都是学生们最期盼、最快乐的时节。因为,一年一度的“自然笔记节”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尽情遨游,邂逅自然的美好、发现探索的乐趣。“每年的‘自然笔记节’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除了课本知识以外的平台上展示自己。”黄依云同学说,自己和同学们就曾一起创作十米长卷,展示种植成果。

依托“强校工程”的强大推动力,虹桥中学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了显著增强,高阶思维得到了有效培养,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同步提升。近三年来,学校有35人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等活动中获得殊荣,86人次在影像制作、摄影、科幻画等活动中获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