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在我们的“哭墙”前,为历史发出正义之声
2022-12-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前夕,12月5日傍晚,94岁的向远松老人离世。至此,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54位。

距离那场惨绝人寰的世纪惨剧,已经整整85年。但85年冲不走30万这个血淋淋的数字,更冲不走这段悲惨且屈辱的历史。时至今日,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和幸存者们,依然没能讨回属于他们的公道。

在国富民强的当下,也许有些国人不愿意回忆或提及那段历史,因为屈辱且悲惨;也许有些人会以“要向前看”作为说辞,去回避这段历史。但这一页,当真就这样翻篇吗?

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历史,也是现实,54位大屠杀幸存者依然在世,他们曾经经历了那场浩劫,如今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年届九旬的常志强老人,时常还会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用苍老的手抚摸墙上亲人的名字,他常说自己有两个家,一个家在身边,一个家在墙上。

即便劫后余生的老人改名换姓,但那地狱般的经历是常志强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每一位大屠杀幸存者都有着当代人无法想象的童年阴影。

南京大屠杀作为历史,更不能被遗忘。遗忘历史是对过去的背叛,也是对受难者的背弃。我们没有资格去翻过历史的这一页,更没有资格替受难者去原谅施暴者。

不久前,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波斯语课》,是根据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时期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影片首映时,有一群爱国的中国留学生也去观看了影片,并向西方的影评人提问如何看待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恶行。那些对《波斯语课》评价极高的影评人面对这个问题却表现出极其的冷漠,甚至讥讽中国留学生的提问是“粗鲁”的行为。

一代又一代的犹太裔不断提及那段历史,为了他们的正义与公道不断发声,如今任何否认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言论都为世间所不容。而同样残暴冷血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却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日本政府至今没有正式承认南京大屠杀,更不要说为大屠杀向受害者道歉。战犯松井石根在上绞刑架前还将侵华战争狡辩成“‘亚洲大家庭’中兄弟间口角”,罪魁谷寿夫居然说自己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直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日本政客年复一年参拜祭奠战犯的靖国神社,一次次将“反战败”粉饰成“反战”,一次次无视亚太的二战受难者正义的诉求。

如果我们中国人自己都选择遗忘历史,不为南京大屠杀发声,不为受难者讨回公道,谁来为我们发声?

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写《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时经常气得失眠,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导致36岁英年早逝,但她依旧秉持着“为那些不能发声的发言”的信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为了收集大屠杀证据,奔波了二十年,他说这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如今这份责任应该由我们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来承担。就在今年的5月31日,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展开了一块红布,上面赫然写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人,至今还在等待日本政府的正式道歉!”这一举动不仅让在场的人士为其鼓掌,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也是在今年,一位美国典当行的老板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是死亡威胁,将记录南京大屠杀证据的宝贵相册捐给了中国。

我们从未忘记,我们不懈努力,我们也激动地看到了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人不知史何以明是非,国不知史无以图未来。我们青年人更要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才能为公道发声,才能去争取和维护和平,才能以更端正的姿态去面对未来。

今天,如果你要外出,请尽量穿着素衣;如果你听到警笛,请低头默哀。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