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友邻节创办六年:青年已成社区共治共享中坚力量
洋泾友邻节。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洋泾街道的“友邻节”举办了好几届,在上海社区活动品牌中已小有名气。前不久,第六届“洋泾友邻节”开幕,并升级为“友邻公益月”。作为一项社区的活动,开幕式的人群并不都是想象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很多孩子参加“绘行最美洋泾”活动,带来了他们稚气却灵性十足的作品,也有很多热心于公益事业的青年人来到现场,“洋泾友邻节”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全年龄段的社区活动场景。是什么,让那些忙于工作的、忙于学业的人们都自发地投身于社区中,成为社区共治、共享的中坚力量?
爱满社区
让专业的人一起参与社区共治共享
这次“洋泾友邻节”开幕现场有点不一样,地上的地贴是小朋友们画的洋泾美景,周围的展陈也是小朋友们笔下的洋泾——“绘行最美洋泾”社区儿童工艺画展就在这里同时举行。策划“绘行最美洋泾”活动的是浦东后素文化艺术服务中心的发起人金俊。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他觉得要教育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而很多情感也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说。
专业的人策划专业的活动,效果就是不一般。活动一经推出,报名人数爆棚,有几期甚至“秒光”。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孩子们一路参观洋泾街道的各个有历史的地点,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这些建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就在着不知不觉中凝聚了。
孩子们的画作太多,经过精选,在友邻节开幕现场举办了公益画展。而开幕式现场的地贴等图案,也都是从这些画作中挑选的。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金予卿等三名小朋友还被邀请为本次儿童公益画展的策展人,他们一起挑选展品,画出展览效果图,深度参与了社区的这一公益活动。
在洋泾街道,类似的案例非常多。去年揭牌的浦东新区首个“社区加装电梯公益项目”有了一批批的爱心企业支持;“爱满社区——公益一平米”全新公益活动体验;洋泾“一日捐”微公益创投资助计划创新捐赠人代表参与社区公益项目评审……
专业力量的介入,使得洋泾街道的共治共享工作走上了专业化的快车道,社区活动的主力也不再是老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这些社区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社区共享的活跃细胞。
提质增能
通过专业的平台打造专业社工基地
出席“洋泾友邻节”开幕式最特别的嘉宾,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瑞鸿。从2015年开始,洋泾街道就联合上海多所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设立洋泾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在为大学生提供社区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度和精准度。此次升级后的洋泾社区社会治理研学基地,将会有更多像王瑞鸿老师这样的社会工作专家成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顾问。
开幕式上,洋泾街道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揭牌,这是洋泾街道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意见》,以及《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站即使你和指南》的相关要求,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推动“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区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街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是链接社区、面向社工的专业平台。
按照规划,社工综合服务站内将有专门的接待功能区,由专业社工接待居民的来访,聆听居民的需求。最令人期待的是两个个案工作室,这两个小小的空间将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式,更加精准地针对居民的具体需求,共同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完善困难人群的社区支持系统。另外,社工综合服务站还将设有小组、社区活动等空间,依托街道、社区基金会的资助网络,引入专业社工项目,为洋泾的社区服务提质增能。
除了面向居民的功能,社工综合服务站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为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赋能。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者培养计划和大学生社区工作见习计划,依托合作高校和专业机构,将为洋泾社区工作者的精英化培育提供专业保障。
王瑞鸿老师在介绍洋泾社工站规划中的专业定位时,这样说道:我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推动社区服务,从简单的社区照顾开始,走到今天,最终我们需要去做的其实是一个社区治理体系。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提出的社域治理共同体,社工站未来要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治理,推动洋泾特色的街域治理共同体现代化。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