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之困”如何解?2023年上海市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聚焦大学生就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求职途径、就业方式和岗位需求的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格外引人关注。
2022年12月22日下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主办,共青团松江区委员会、松江区青年联合会承办的2023年上海市“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集中活动通过线上会议形式举行,聚焦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大学生:就业最佳“窗口期”难把握
“大三的同学,往往要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甚至不得不做出旷课实习的被迫之举,但是大学生参与实习的权益很难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学生简科磊向现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实习之困”。
面临“实习之困”的学生不在少数。2022年11月,上海团市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上海财经大学组成课题组,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开展《上海市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56%的被调查者在招聘流程、实习报酬、工作条件、职场伤害等方面或多或少遭遇过权益受侵害的情况,其中与实习报酬和工作强度相关的最为突出,表现为没有实习工资、被拖欠或克扣实习工资、长时间加班等。
实习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的关键作用,但是有些岗位对于学生们参加实习的时间要求过高,用人不规范。而另一方面,考研、考公和考编成了首选,大学生的实习深度也在下降。
报告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就业市场造成深远影响,直接表现为企业实习岗位供给数量急剧减少,线下实操性较强的岗位转为线上支持类岗位,学生的实习深度下降、实习热情和职业参与感受到很大影响。间接表现为部分学生原本模糊不清的职业规划更为“雾里看花”,疫情促使更多学生选择考研、考公和考编,其中专科和本科生尤为明显。
以本科为例,本科阶段大学生首选目标的35.58%为国内升学,24.72%为考公考编,22.85%为企业就业、8.91%为出国留学。而考研、考公和考编的备考期长达一年以上,遭淘汰后错失到企业就业的最佳“窗口期”,成为当前大学生实习就业工作中的一大“痛点”。
两会代表:呼吁关注优化大学生实践实习
在线上活动中,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炉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松江团区委、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代表分别从大学生、用人单位、群团组织、公共服务部门的角度谈困难、点问题、盘举措、出实招,作主题发言。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宏、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慧、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主任周建军出席活动。
当天发布的《上海市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调查》成为代表们关注的重点。调研成果显示,大学生实习存在“疫情影响、大学生自身认识偏差、政策和权益保护不足、高校和用人单位管理、指导不足”等“痛点”;并围绕“从国家和地方政策上扶持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当下大学生群体要提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高校尊重大学生“自主实习”选择,加强实习基地利用;规范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招聘、管理、使用、带教;开展大学生“五型经济”“五大新城”定点实习实践计划”等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代表、委员与青年朋友们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课题调研成果所提到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代表、委员们表示,将以参加两会为契机,通过建议、提案去呼吁政府、社会更多地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关注优化大学生实践实习,从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
据了解,“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是共青团引领青年理性表达普遍诉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有序参与协商民主、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活动,从2008年起连续开展至今。每年,市、区两级团组织分别聚焦1-2个事关青年发展、回应青年关切的重点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倾听活动,及时了解青年困难及诉求,形成数据翔实准确、分析严谨透彻、建议科学可行的调研成果,通过实地探访、座谈交流、网络互动等方式与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充分探讨和互动,推动以建议提案形式反映青年群体呼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