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疫线|不分昼夜,这群“白衣战士”坚守在岗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这段时间以来,身边不断听说有人“阳”了,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们”也不例外。急诊和发热门诊量陡增,挑战不言而喻。他们中,有忙到住在医院的,也有“阳康”后立即返岗……他们依然坚守一线,用身体力行诠释着医者仁心和忠诚担当。上海的寒潮已经到来,但他们坚信,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抗疫胜利的曙光。
支援
靠的是大家的团结一致和齐心协力
张斌已好几天没有回家了。近一周来,他晚上常会接到电话,睡眠是碎片化的,白天累了就打个盹,即使能睡上10分钟,也是好的。张斌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感染科主任。从“新十条”公布后,他就一直忙碌在发热门诊一线。
近期,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发热门诊就诊量急剧上升,每天都有近千人就诊,不少临床兄弟科室派遣人手前来增援。随着院内医护感染增加,各科室都面临人手不足,感染科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往往要连轴转好几天。张斌告诉记者,针对前来发热门诊看病的人,重点关注的是他们的症状。轻症患者,会配一些退烧药,让他们回家好好休息。但针对一些症状重的患者或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他们会经过综合评估,妥善医治或收治入院。“感染高峰将要来临,我们全体感染科医护人员以及全院的支援力量在积极准备应对,不敢有一丝懈怠。”带着满眼的血丝和一脸的疲惫,张斌又回到了发热门诊诊室。
“穿上防护服,喝水只能忍了,吃饭的间隙狂喝几口再上个厕所就好了,这么多病人等着……”连续奋战在一线的感染科副主任朱薇珊已经想不起上一个休息日是在什么时候了。“目前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几乎达到平日的10倍以上,患者大多数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就诊人数还在上升,大部分患者看完医生后回家,病情稍微重点的患者会在我们首诊负责下经过救治分流到急诊留观或者住院部……”朱薇珊既要顶班,又要协助科室主任做好疑难危重症的抢救和一些科室的日常管理。“有事给我打电话!”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随着医院就诊量急速上升,不少医护人员陆续中招,医院正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为保障充足的医护力量,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第一批“阳过”的医生都已在康复后第一时间返岗,投入一线工作。检验科唐之俭就是其中一员。他已经基本康复,抗原呈阴性后便立即申请返岗上班。唐之俭告诉记者:“我们检验科在三年的抗疫中从来没有缺席过,甚至一度挑起了‘千斤重担’,靠的就是大家的团结一致和齐心协力。目前,各科室人手都非常紧张,我如果可以早点康复返岗,那我的同事们就可以少上一个班,多休息半天。”虽然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但却充满着温暖。
坚守
我是科主任,一定要让科室正常运行
过去的一周,对于上海市浦东医院肾内科主任金惠敏而言,是特殊的一周。
金惠敏告诉记者,从12月中旬疫情放开到现在,他们从开始没感觉太大变化,到后来逐渐感到愈来愈吃紧的压力。每天都在看着血透病人不断增长的阳性,同时也看着科室工作人员的变阳。彼此消长的结果就是血透室的工作人员压力倍增,截止到12月24日,血透室的三位医生连续出现发热等症状,仅剩下的一位医生根本管不了近400个血透病人。
上周四,金惠敏自己不得不再次来到血透。第一个班还算平稳;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由于肾内科医生严重不足,金惠敏包下了从上午7点半一直到晩上10点的三个班。
事实上,上周一开始,金惠敏自己也出现了发热、全身酸痛、咽痛等症状,晚上吃了点感冒药就早早睡觉了,第二天勉强爬起来上专家门诊。“全身不适到现在仍在,可我作为科主任不能休息,如果有人‘倒下了’,我不得不最快速度把这个医生的班让其他医生顶上。科主任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剩下的医生组织起来争取正常运行。”金惠敏说,血透室的正常运转,意味着能让血透的病人生命得以延续。
“刚发过热两天的小杨医生还在咳嗽,但是主动请缨过来上班。病房小鲍医生真的好忙,一白天来回急诊科急会诊有20多次,说到了晚上腿都在发抖。现在到急诊来看病的都是急重症,大多数都是合并有一种或者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这群医生正在和时间赛跑。”金惠敏说,他被身边的一群年轻人所感动着。特别要给血透室的护士们点赞,有的护士发过烧,有的正在烧,有的已经烧过了退热后就又回来上班。金惠敏说,周六上午血透第一班查好房后,他就看到一位护士坐在护理台,面色很难看,一问才知道小王护士也出现了发热,畏寒,全身酸痛。因为实在没有多余的护士再来替班,小王护士一直坚持到当天下午5点钟结束,特别让人感动。
金惠敏说,真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所有的医生护士尽快都好起来,才能提供给病人更好更多的服务。
坚信
必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而这些冲在了一线的医护先辈,无疑给了很多年轻医务工作者“榜样”的力量。
在发热门诊的诊室里,华山医院急诊基地住院医师钱俊伟经常看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被安排到发热病房的轮转医生和上级老师也都在尽力顶住压力、担起重担,用细致、真情的服务,诠释着坚守与担当,守护每一位阳性病人。可惜狡猾的病毒无孔不入,即使在严格的防护下,仍不断有轮转医生感染新冠病毒。
在急诊科人员紧缺的情况下,钱俊伟临危受命,被临时安排到发热病房支援。早上他和上级老师穿着密闭的防护服,在闷热的病房里查房、做操作,对高度紧张的患者及家属进行情绪疏导。查完房后,钱俊伟的洗手服已经完全湿透,抬头看去老师也是如此。
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和收治新患者,钱俊伟一天需要穿脱防护服数次,耗费的精力和体力远比平时病房工作多,一度使他觉得头晕胸闷等不适。“然而,无论是急诊科的上级老师还是科主任,他们这三年来长期坚守在抗疫第一线,早已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想到这里我再次对他们心生敬意。”钱俊伟说。
在支援发热病房后,钱俊伟又重新返回外急诊岗位。由于新冠阳性患者数量激增,发热门诊空间有限,很多救护车送来的新冠患者被送往过渡抢救室。这部分患者往往病情凶险,变化莫测。在上级老师的带领下,钱俊伟对每位患者进行接诊、问病史、查体、开医嘱,总是忙得不可开交,通常一整天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所幸在医院领导和科主任的指导下,急诊科虽然要时刻面对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但依然做到了乱中有序,解决了多数患者的就医难题。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钱俊伟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尽力履行一名轮转医生的责任与义务,与科室、与医院共同坚守至今。
压力、风险、责任、使命、疲惫、劳累……此时此刻,每一位医生的肩头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思考太多就冲去了一线。上海的寒潮已经到来,但他们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抗疫胜利的曙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