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疫线丨“听到你的声音我才安心”,社区医生给了居民“医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近期,随着发热患者急剧增加,上海二三级医院压力增大,为有效缓解就诊压力,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主动引导市民到社区就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奉贤区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发现社区医生除了要完成常规诊疗外,还要上门诊疗,增援发热哨点,24小时保持在线。
“每天工作下来之后就感觉这个喉咙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奉贤区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蜜蜂家医工作室室长王涛是一名全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家庭医生,上门为老年患者服务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日常要完成上门为病人导尿、插胃管、换药、拆线等基本的常规工作。
据她介绍,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共有3家养老院,老人基础疾病多,目前养老院的老人和员工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新冠感染。
上周末,王涛和同事到养老院查房,发现有一个老人因为胃口很差,基础疾病又比较多,出现了血氧饱和度偏低的情况。诊断后,王涛立即拨打家庭医生和120的连线电话,半个小时后老人走了急救绿色通道,成功转到了奉贤区中心医院,经过后续治疗后,老人现在已经安全返回养老院。
“我们可以先对患者病情做个首诊,减少老人因为担心、焦虑、恐惧给120打电话的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先行评估后,如果发现老人确实病得很重,有可能发展到急重症的话,我们就主动打120电话,或者和急诊科的医生取得联系,让他们提前了解患者病情,方便后续治疗”,王涛说道。
据王涛介绍,家庭医生的电话都纳入了奉贤区120急救系统,可以优先为家庭医生打电话的患者进行转诊。采访当天上午她还碰到了一位老年肺炎患者,她当即打了电话和奉贤区急诊科主动对接,把病人的病史、症状、拍片等相关资料提前发了过去,让他们在接诊前就对病人的情况有所了解,后来这位老人也走了绿色通道,转诊后直接进了抢救室,成功脱险。
除了完成上门诊疗和门诊大楼里的常规诊疗工作外,近期王涛还要支援扩容后的两个发热哨点。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就诊人数从原来的20余人次快速增长为350余人次。中心及时对发热哨点进行扩容,由原先的1个发热哨点增加为2个发热哨点,哨点内诊疗工位由2个工位扩容为5个工位。
据王涛介绍,发热哨点的工作采取轮岗的方式,目前哨点每天要承担百余名名人的诊疗工作,每个医生的工作量都不小。碰到老年患者,还会耐心地跟他们讲很多,告诉他们不要焦虑、不要紧张,缓解他们因为新冠感染产生的恐慌情绪。
“我们平时还戴着N95口罩和面屏,面对的患者群体有不少老年人,听力不太好,所以我们就是会反复地、大声地进行宣教,每天工作下来了之后就感觉这个喉咙已经不是自己的了”,王涛说道。
“医院需要我,我的病人需要我,那我就不能倒下”
王涛在日常工作中还发现,有不同的病人会打电话给家庭医生询问相同的问题,于是王涛和她所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就组建了一个线上工作群,每天用群公告的方式把病人最常提问的问题和困惑发给大家,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最近王涛已经没有了下班的概念,病人多的时候门诊时间会延长,晚上七八点时医院还会组织防重症感染的业务培训,她表示:“就是希望如果碰到急重症患者,在社区我们就能够用有限的治疗手段先帮患者做一些抢救措施,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省得碰到的时候措手不及。”
此外,王涛的工作手机从来不关机,保持24小时在线,她轮值的时候,最多一天接过138通电话。
最近凌晨睡梦中王涛经常接到电话,例如前两天,她迷迷糊糊接起一通电话,是一对新手爸妈,小孩才四个多月大,发烧到39℃,他们自身关于婴幼儿的退热知识储备少,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王涛一下子清醒过来,详细指导他们,引导他们及时就诊,小朋友后来没有大碍。
还有她熟识的老年病人打电话来说:“你最近辛苦了哇,我打电话来听到你的声音就安心啦。”王涛说:“接到这样的电话我会觉得很欣慰,得到了他们的肯定,还有就是觉得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就觉得医院需要我,居民需要我,我的病人需要我,那我就不能倒下。不管怎样,我一定要坚挺到同事阳康回来”,王涛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