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规划师锚定社区这片热土,让家门口小变化串起大幸福
2023-01-08 生活

带领孩子开展植物科普营等活动。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长期以来,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改造作为一种职业而言,并不是什么“香饽饽”,尤其当影响生存的房屋修缮完工后,略显可有可无的公共空间很容易落得无人问津的下场。但令人惊喜的是,介入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的力量越来越多元,光是前期和居民们调研聊天的往往就有好几拨人。这些社区规划师有的来自设计院、专业设计公司,也有来自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他们常常为了经费有限的一次改造而数次奔走。甘之如饴的背后,他们有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为居民用最少的钱做更多专业的事,其中不少更是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一位兼职社区设计师眼中的居民故事  

在上海某设计院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顾钺平日工作繁忙,却还要抽出宝贵的周末时间参与社区设计,投入产出暂时不成正比,也要当成一份长久事业,用时兴的话来讲是“因为热爱”。或许通过他眼中的居民故事,得以还原这场热爱的缘起和坚定原因。

社区设计并不是自我个性凸显的艺术创作

“你为什么设计成这样?为什么?!”顾钺完成一项乡村公共空间项目后,回到现场拍摄工程“定妆照”,陶醉其中时不料被村民认出后一顿劈头盖脸责问。在村民印象中,就是这个眼熟的小伙子当时整天忙活在这片场地上,由此推断眼前那些碍眼的东西正是他造成的。

原本对于自己能够在设计中充分实现自我创意而感到满足,此时顾钺尽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却无法平息居民的指责。回想整个过程,他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无比珍惜这次设计机会,甚至没有放过施工图的节点设计,为了节约造价还花了不少精力就地取材将村里的废旧物进行了改造利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顺着村民叹气时的目光指向,顾钺不禁恍然大悟,试探着问,“你们的意思是这像某些东西?”意料之中得到了肯定答复,原来他的得意之作经过主观联想后,恰恰成了别人眼里的“墓碑”。这在民俗文化中多少有些晦气,一顿埋怨自是不在话下。

顾钺冷静后再细细一想,当时只是听取了村委会的一些意见,然后根据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就立马挥洒创意,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和村民聊一聊,真正让村民们参与到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中来。“社区设计并不像文学、电影等需要很强自我个性的艺术,它主要还是需要去服务使用者的诉求。”这一次着实让顾钺反思了一番,当地村民老年人居多,但特意为他们设计的公共座椅却连靠背也没有,这些人性化细节都在被自己当成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统统忽略。

这是五年前发生的事,也是当记者问起顾钺为什么明明有本职工作却还要牺牲休息时间投身社区规划设计,他开始讲述其中的缘起。“我当时陶醉在艺术的想象中,这次失败经历让我深受触动。越是想做成一个作品,让它变得特别,就越容易与环境、与使用它的人相分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争取做得更好,这样的信念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顾钺说,这也是他从业以来第一次对建成项目进行后评估,因为以往工程竣工验收意味着一个项目的完结,之后很少要求设计师继续跟踪使用情况落实项目后评估。

此后,他广泛关注社区共治的优秀案例和行业大咖,在两年前参与了在东明路街道开展的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的工作坊,这是集合了高校学生、社区居民、专业规划人士等多种角色的队伍。顾钺说,在这里以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艺术等为背景的各种思想竞相碰撞、百花齐放,他的工作是将不同人的想法经过平衡、加工最终整合到空间设计中来。

社区孩子一起参与绿地美化。

在与居民打交道中得到精神认同

顾钺一直想要从过于自我的设计中跳脱出来,于是他开始细心观察着社区居民,当融入其中时他认为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认同。自从2021年在工作之余接触社区共治设计以来,他已陆续参与了一些居民区中型花园规划设计。当他和工作坊的成员们在浦东翠竹苑小区调研时,偶遇一位刚搬来不久的居民老蒋,老蒋非常热情地主动为他们介绍情况,并将他们带到自己的楼栋。

“他将楼道当作画廊一般,每爬上一层,就能看到他挂在墙上的画,很多是将老挂历的山水画剪下来后装裱而成。”顾钺说,除了艺术性改造,老蒋对公共性也心领神会,在楼梯每层中间的休息平台都放了一把小椅子,椅子旁写了提示:“老年朋友:累了,坐一坐,歇歇脚。请用好以后将椅子折叠好放回原处。谢谢!”他还在底层楼道悬挂了一些雨伞,万一居民好不容易下楼来发现下雨了,也不用再费力折回去……在老蒋一系列的爱心布置中,顾钺不仅看到了积极乐观、乐于助人的生活态度,还感受到自从疫情封控时期打破壁垒的邻里关系渐臻佳境。

在设计师看来,邻里和睦正是不断经营的成果,就跟花园营造一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三分设计七分养护。“社区花园不像建筑,可能按照图纸施工就可以原样建成,造园是时间性的,它不仅需要建筑本身,还需要等待动物和植物共同生长去发挥作用,枝繁叶茂、鸟语花香后才会有生机。”顾钺介绍,我国古典园林也是经过历代主人和匠人的精心改造和悉心照料下才有如今的繁盛。对社区花园而言,老旧小区的物业费相对比较低,不像新建的高档小区有物业专门维护,因此花园虽小,想要永葆生机也得靠居民多方面参与运营维护。

“收获了居民的认同和小伙伴的友谊,也坚定了在社造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现在社区改造的工作从居住区内部逐渐扩展到居住区外部的街道。当顾钺和工作坊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相聚一堂,和居民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周边商铺,让经营者也参与到社区改造中来,他特别开心,他第一次看到沿线的商家能够如此深入地参与到街区改造。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家街角咖啡店老板小玉,小玉经常为社造贡献活动场地,她希望将底层通道的废弃水景改造成座椅,供周边商铺店员、外卖骑手休息、用餐,她的想法现在已经做成提案申请今年的自治金项目。

见证居民创造力 挖掘凡人光辉

“社区花园是一种联络居民、发挥他们创意的很好途径。”在花园营造过程中,有人用废旧水管做了一只长颈鹿,有人把废弃车轮做成奥运五环,有人利用砖瓦和酒瓶进行创造性搭建……顾钺说,这些都是有特色和差异化的设计,就像手工艺人一般的技艺在小小的社区花园里得到了传承。

与居民打交道时,很少能知道对方姓名,但在顾钺眼里,“花园里忙碌着的人们,看着是普通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其实背后可能都是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只不过他们并不像名人被记住。“缘何出此感慨,顾钺表示,在凌兆四村有一位周师傅很爱在社区花园营造过程中“监工”,一脸放心不下的样子,经过深入了解才知道他退休前是江南造船厂的焊接师傅,原来在凌兆四村,住着很多跟周师傅一样背景的居民,他们用大半生来造舰艇,为国家发展默默付出。周师傅对焊接工艺了如指掌,觉得花园原先的焊接技术不太行,恨不得自己亲自动手。

而像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正是居民们对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有着主人翁精神,才会全程参与共治。顾钺认为,共治落地时,也需要用一颗真心去理解居民们的行为,交换他们以及和社区的故事。比如施工时泥浆溅到一棵大树树根就要遭到强烈抵制,了解过往大树与居民的渊源故事便会迎刃而解。顾钺表示,“老旧小区的居民其实有着更多回忆、情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我们能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能够承载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意义的空间。”

顾钺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利用业余时间每年完成一座社区中型花园营造,“这样的话,十年后我就经手了十座花园,对我这样平凡的设计师而言,也会感觉做成了一件事,那将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自己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也希望更多的青年规划设计师能够加入社区规划与营造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价值。”平日繁忙的工作没有消磨他的一腔热情,1989年出生的他是一位年轻的父亲,有时候也会把孩子带到自己参与更新设计的小区,让孩子一起体验艺术墙绘、花园种植等居民共治活动。看到孩子乐在其中的灿烂笑脸,顾钺深觉自己的兼职还能共度亲子时光,又是另一种成就感。

居民一起参与运营维护小区绿地。

  00后的社区规划创业之路  

这几年,社区规划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蔚然兴起,很多年轻人在考上建筑、城乡规划、园林设计等专业后,憧憬于城市的广袤天地,临近毕业却开始钻研于城市的边边角角。这缘于年轻人始终紧握城市发展脉搏,随着居民区改造更新全面推进,“家门口”也变得大有可为。不仅如此,更有00后锚定社区这片热土进行创业,为居民共治带来新鲜的专业力量。

短短半年团队发展至20余人

年关将至,就读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大三的翁锶颢正忙着为自己的创业团队招一个会编程的同学,他计划着将这一年来参与设计的社区花园做成小程序,以手册形式展示花园重要点位,方便居民更直观了解社区花园现状。和顾钺一样,翁锶颢的社区规划之路也缘起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工作坊活动,只不过一开始是作为学校“萱香营造社”社长由老师带着前来开阔眼界的,不料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翠竹苑小区偶遇的居民老蒋,85后的顾钺口中是“蒋叔叔”,到了00后的翁锶颢嘴里便成了“蒋爷爷”,可见介入社区规划的新鲜力量越发年轻。

“我们在翠竹苑撒下了漫天的星光……在未来的时光,种子将肆意成长,翠满竹间是理想而非尽头,我们来日方长。”这是《翠竹苑社区花园手册介绍》卷首语部分,团队的感性抒发来自于对社区规划的真情实感,他们详细汇编了合家欢花园、螺旋花园、茶杯花园、月亮沙坑等项目点位营建过程。这也是团队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实践,2022年9月,翁锶颢担任翠竹苑小区改造负责人,借助学校“园林工程”课程与第二届社区花园设计营造竞赛的机会,链接学校与社区,让营造社区花园成为课程一部分,并由此诞生了四处深受居民喜爱的点位。

不过这时候的团队规模并不大,只有创始团队的四名成员,翁锶颢负责项目管理,开拓资源并对街道项目进行整体梳理,其他三名同学分别负责设计、活动策划和项目执行。2022年11月,团队成员已达20多人,分工也越发细致。因为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家互相协调课余时间,将项目还不多的起步阶段运营得井井有条。

在翁锶颢看来,老旧小区社区改造的自治资金一般都不高,如果按照常规模式请园林公司来完成,除了成本高之外,居民也无法参与其中,平日路过也不会产生“哇!这是我自己参与建造的花园”诸如此类的特殊感情,后期维护就更加事不关己。他认为,大学生创业团队不仅人工成本低,而且成员们对通过项目参加各类比赛和社会时间的需求更高,平时工资虽少,却是非常大的激励。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能够事无巨细地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共治,从头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后续再有其他团队进驻时,居民的自治基础也不可同日而语了。

靠近杨浦大桥的罗山四村是翁锶颢团队真正从无到有开拓的第一个项目,四五百平方米的社区闲置用地根据植物季节分了三期花园建设,目前剩下第二期和第三期等开春进行。随着项目越发成熟,对于居民认领种植地区域、日常维护职责、农作物收成分配等问题都有公约,在项目开展前与居民们一一达成共识,推动社区共治逐步走向规范化。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校区依傍着大片农田,翁锶颢从中嗅出了商机,毅然租下几亩地,针对孩子们开展植物科普营等活动,也为团队日后主力推进的“家门口的自然教育课堂”等方向蓄力。此外,大规模用地让团队研发社区花园所用装置有了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如螺旋花园所用的塔状结构装置等未来将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式化,作为社区花园工具包推广进社区。“我们核心团队几位成员都是大三学生,并且打算考研,因此我们给自己定下三年时间作为创业项目的实验期。”翁锶颢表示,未来在学校的三年对于团队而言运营成本相对比较低,因此也会好好珍惜在校创业机会,若要发展为长久事业,仍需要不断为之拼搏。

孩子在社区中的艺术墙绘作品。

一步步指引青少年成为社区一分子

同样就读大三的杨舒捷将社区规划的主力军锁定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针对年龄特点开发了一个社区规划工具包产品,长达18页的文本从社区认知的宾果游戏一直到任务书撰写,图文并茂地指引小朋友参与的方式。在实际操作时,小朋友在家长或志愿者的协助下一步步根据工具包步骤推进,便能发散思维在自己小区发现存在的问题或是可以改造的小块限制区域,继而进行设计改造设想,最终呈现出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提案。即使设计内容最终不一定都实现,但通过整个过程与社区和居民缔结了真正的互动关系。

这是来自同济大学首届“启迪班”的学生科创项目,城乡规划专业的杨舒捷凭借优异成绩成为班级一员,得以有了开展科研项目双创实践的机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作为杨舒捷团队的科研导师,也是上海第一批社区规划师,他表示,“杨舒捷团队的社区规划工具包项目是国家创新项目,是应用型产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号召大家参与社区规划,目前遗憾的是还没大面积在社区开展,只在小范围做了实验,不过反响非常好。”

“我们除了产品手册,还专门做了教案,方便志愿者教学以及方便未来推进学校课程。”杨舒捷负责的创业团队目前共有六人,来自学校大二和大三不同专业。虽然学校项目周期是一年,但他们自发地热爱社区规划行业,因此已经决定在项目结案后也要持续推进。为了让孩子们的提案有落地机会,对他们进行方向指引,杨舒捷介绍,一方面在已有公共空间的基础上,让他们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公共座椅、广场铺地、滑滑梯、秋千等是否需要修复和换新;另一方面在没有建成公共空间的小区,让小朋友关注绿化是否有人维护,鼓励他们将小块闲置地改造成种植区域,这样其他居民的接受度高、实际操作成本低、后期维护也能让小朋友持续关注进展。

杨舒捷介绍,产品上线前期会进行免费推广,但后续会收取少量费用,这样才能真正让项目活起来,引入专业的公益组织等机构加入,动用社会力量让项目更成熟。她将产品目的定性为可以让更多青少年愿意了解和改造自己的社区。在她看来,现在手机内容发达,小朋友们并不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喜欢到小区楼下玩,压根没有形成社区概念。她将在新学期开始后大范围寻找项目试点,“希望可以把他们培养成觉得自己是社区一分子,愿意承担起将社区变得更好的责任。”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