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5年“死磕”科普,这位年轻的“老”委员这次瞄准“产学研”
2023-01-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虽然是名80后青年委员,但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姜雪峰已经是有了5年履职经验的“老”委员了,上一届,他在政协的履职都围绕着“科普”这件事,这一届继续当选,他要“死磕”的将会是科创“产学研”这件事。

 今年提案  想打通产业与科技之间的“桥” 

“科创中心的建设,需要科技深度融入产业,才能获得科技创新局面、产业发展新台阶、科创中心源动力。产学研的评价机制建立,无疑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接受记者采访时,姜雪峰表示,科学体系里的语言、评价判断方式以及目标方向,与企业运行里的体系完全不一样,本质上是有矛盾的。

在姜雪峰看来,没有目标导向的科学研究,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过度追求实用主义的所谓科学,又会走进狭窄的死胡同。这样的矛盾,也是产学研打通的另一个难点。但是,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没有基础研究的系统精深,就不可能有产业应用真正的核心价值出现。所以,科研项目的支持导向是关键。

他打了个比方——树冠的枝繁叶茂,是因为不断深扎的根。产业是森林,企业是树木,每一个良性而持久的企业都应运用科技承载深植的根。仅仅追求眼前利益的企业,如同无土之木,无法形成“护城河”,更不会产生社会责任与担当。科技,是支持根深蒂固的水和养分,但它们还“比较远”“比较散”,如何让它们汇聚于根?政策导向、评价体系、用人标准,都会成为指引方向的指挥棒。

“要让两个相对有一定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让它们产生一个共同的社会引擎,像发动机一样,这对于科创中心建设来说,打通渠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矛盾点至关重要。”姜雪峰表示。

这次两会,他所提交的提案就将针对打通产业与科技之间的一座“桥”。他建议,可建立对企业“科创属性”的鼓励机制。“不仅仅是上市企业需要科创属性评价支持,初创发展企业同样应该有所评价支持,如同培养树苗一样,在初期就有良好科技属性的内核,5-10年后必将出现一批具有硬核科技的强竞争力企业。”

同时要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产业转化评价机制。在姜雪峰看来,不是每一个科学研究都有产学研转化的可能,但是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需求时,“可做可不做”的临门一脚,需要政策给予“附加分认可”。“在人才评定、职称评定、项目评定加强明确这一权重,项目指标中如何增加这一‘附加分’指标,就会增加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研究比例出现。”

姜雪峰还表示,可以建立两个体系的“翻译”科学体系。“学术与产业的融合,需要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在市级的人才项目中,建立固定的交流平台,提供固定的交流经费支持。令科创中心的产学研对话平台化、常态化、协同化。”

 五年坚持  以委员责任“倒逼”自己不断思考 

“‘产学研’这个主题,有好多层次,当你需要把一个评价机制或者一个体系建立起来时,是需要多角度去思考,逐步地从不同架构层面去协同完成,它绝对不是一个方案或者是一个建言书就能够解决的。”姜雪峰表示,也因此,他也做好了在自己连续第二届的五年委员履职期间,坚持不懈地去针对产学研体系,不断梳理,不断调研,不断地去拿数据,一点点将产学研体系架构的模型建立起来。

这也是姜雪峰在上一届五年中吸取到的经验。“之前五年我好像每年都在提科普,但其实科普也是有不同维度,我们从科学普及的科学化、学科化,到体系化和法制化的不断加强,现在我们能看到上海的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养逐步在提升,这五年,上海的科普氛围变化非常大。”姜雪峰为记者一一列举:早期很多科普是有人凭兴趣做的,如今已变成常备必备甚至有了机制化的考量,每个行业的科学从业人员都愿意将科学知识向全社会、全世界普及,大家越来越觉得科学并没那么遥远,在人才的评选考量上,对科普的贡献也被加入到了评定中,科普法也建立了……

而两会在其中的推动作用可谓是非常重要。“两会这样的制度让人民能够参政议政,从各个社会群体推选出的代表性人物汇集到一块,代表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声音,意见沟通和解决方案的形成都会更高效。如今上海的科普推动成效,是通过多年时间一点点推动的,我也希望这5年,能为上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去建言献策。”姜雪峰表示。

再次当选市政协委员,他在感到荣幸的同时,更体会到了责任和担当,也再次“逼问”自己:这5年的过程中,我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再次当选我究竟还应该做出怎样更大的贡献,怎样去代表青年声音,去挖掘问题?

“每年两会结束,我就会为第二年的两会开始做准备了。”姜雪峰告诉记者,今年的提案,也经历了一段打磨过程。酝酿一个课题时,首先要去发现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是不是一个可实际操作、能够推进的,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因为有我自己的委员特征和身份,我代表青年、代表科技、代表教育、代表海外人才引进,有这样的标签,我要想在我这个群体里面大家共同的声音有哪些,哪些是亟待解决的,这些都会在我脑中有一个排序。而当议题决定过后,还要找出矛盾点,了解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会涉及到的部门,能够做出怎样的建议,调研之后做出的模拟方案还要让不同人去质疑,因为我代表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声音。”

在姜雪峰看来,这样的过程对于青年委员本身,也是一种磨练。在新一届的五年履职生涯,他已经做好了围绕产学研,倒逼自己每天去思考、做调研。“我可能需要跟企业探讨,跟科学家探讨,在不同群体中找矛盾,找寻打通方式,让这个过程变得柔和起来,进而能够互相融合,最后建立起一个令世界瞩目的科学和产业之间非常紧密的上海科创中心的模式。”这将是这位青年委员的一个“宏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