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青年如何爱上“一技之长”?两位技能型青年代表有话说
2023-01-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苦练花艺,95后杨灵芝站上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扎根行道树养护工作十余年,85后汪峰成为行道树“金牌理发师”。今年,这两名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新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上海两会期间,他们共同关注如何让青年爱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助力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成长。

 汪峰  认可绿化的技能要求,留住新鲜血液 

“能当选为新代表,参与到全民关注度很高的会议中,有点意外也很激动。”1月10日,走进世博中心参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预备会议,穿着正装的汪峰代表说,这是他自结婚后第二次穿正装。他带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参会对他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会前他参与了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初任履职学习班,了解了作为代表的义务和责任,“代表不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

身为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绿化养管部行道树队队长,汪峰所带的队伍里有50多名上树工,承接了普陀区5万多棵行道树的修剪工作,绝大多数上树工是青年。两会期间,他想为绿化工作者发声,这个行业需要有一技之长的青年,也想留住青年。

汪峰毕业于上海市园林学校,从校招进入普陀区行道树养护队,实习、工作,他年复一年精心养护着道路边的行道树。养护工作贯穿全年,冬季进行冬修,春季进行树木补种,5月开始行道树剥芽及病虫害防治工作,汛期台风季随时待命,秋季进行树木扶正。这其中,修剪是行道树养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要上树工们肩扛竹梯,手拿修剪工具,穿戴安全带,攀爬到行道树上开展修剪作业。被称为“行道树理发师”的上树工需要技术,修剪的树型大小要以道路因地制宜,同时还需要经验和体力,汪峰说,从事行道树养护,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到了要修剪的时候就要上树,“因为修剪关系到未来一年树的生长,所以我们培养胆大心细的年轻人,一代一代传承精神,一点一滴积累经验。”

然而这个行业想留住青年并不容易。汪峰说,入职的青年关心两方面:薪资待遇如何,能不能养活自己?公司发展和自身的职业前景怎么样?解决了这两方面就能吸引新鲜血液。但目前,这个需在艰苦条件下进行高强度作业的岗位并不能满足青年所需,青年也没那么热爱这“一技之长”。

汪峰介绍,新人有师傅进行传帮带,他需要考虑一支队伍的稳定性,“我会开展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上树工最能锻炼一个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以我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只要掌握了这门技术,在行业扎根下去,就可以做出一些成绩。”

林荫道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汪峰建议,希望社会能提高对绿化行业的全民关注度,认可绿化养护是有技术要求的,“重新定位和审视绿化行业,才能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并留住他们。”

 杨灵芝  职业教育要让学生爱上所学技能 

去年10月,在2022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芬兰赛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指导教师杨灵芝获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花艺项目优胜奖,身披国旗站上了世界的领奖台。今年1月10日,身着正装的杨灵芝胸前佩戴市人大代表的出席证,走进了世博中心参会。

杨灵芝生于1999年,这一次她是抱着认真学习的心情前来两会,“通过先前的培训班,我了解了市人大代表的履职职责,我们不仅是参加会议,更要成为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反映人民的需求和心声。”作为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教师 ,自身的成长又与花艺技能息息相关,今年两会期间,这名青年代表更关注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

最近三年,杨灵芝的生活与集训密不可分。因为热爱花草,一次有位同学邀请她参加花艺比赛,她就这样误打误撞走上花艺之路。花艺讲究空间感和灵动感,杨灵芝对空间感的把握能力很强,她的花艺作品松弛有度,很有张力。

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时,杨灵芝在两个集训地开展轮训,每天进行七八个小时的专业训练,有一次因为一直对自己作品不满意,她练到了深夜11点,将一件花艺作品重复做了4次,直到自己满意了才停止。一件花艺作品的背后既要有编细叶、裁红花的巧手,又要有锯粗枝、搬重器的力量,需要反复训练,“天天重复练真的枯燥,一度想放弃,那时候就问自己,要记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怀着对花艺这个技能的喜欢和热爱。”

但杨灵芝在教学和学生聊天中发现,很多学生选择一门技能,谈不上热爱,只是为以后就业寻得一个途径。“不够热爱,就难以坚持。”对此她建议,社会层面可以多宣传技能人才,提升对技能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技能不仅仅只是找工作的筹码,而是能激发热爱之情,“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这条路可以走通,“在将来的教学中,我也会努力挖掘学生的个人优势,帮助他们找到热爱的源泉。”

如今,杨灵芝的学弟入选了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上海市集训队,杨灵芝与他的交流频繁,她会从自己经历过的选手角度调整训练进程,注重选手的心理想法,让技能人才找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路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