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创新演绎,才能让更多年轻人贴近传统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古老的艺术,需要创新载体。用元宇宙方式打开评弹书场,会是怎样的感受?这是今年两会期间,85后青年委员陆锦花想要提出的提案。作为再次当选的政协委员,她除了关注和自己本职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把目光放到了更细致的地方。
// 创新演绎让更多年轻人贴近传统文化 //
陆锦花是上海评弹团演员,她发现,去到上海的很多古镇,却看不到太多评弹的身影。“虽然评弹是苏州传来的,但已经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南,评弹最典型的表达方式就是‘一桌二椅’,在上海的一些古镇也有,但是不够系统也不聚焦。”陆锦花表示。
在陆锦花看来,这一传统艺术完全可以入驻到每一个古镇,也可以以此助力上海五个新城的建设。“我觉得五个新城急需文化艺术方面的一个充实,而在文化艺术方面,我觉得传统文化是必不可缺的。”
疫情以来,包括评弹团在内的很多艺术院团都面临演出减少的问题。“尤其是评弹团这样的院团,我们的剧场很少,演员却很多。”陆锦花说,其实对于评弹这样的传统艺术,完全可以做得更时髦。
“比如打造一些黑匣子、红匣子这样的一些演艺新空间,大家都有参与度的,包括我们未来也可以做一些类似于曲艺说唱的live house、曲艺脱口秀,完全有参与感、沉浸式的。”她表示,甚至可以借助AI,打造数字化的演绎空间,用元宇宙的概念打造评弹书场,也与文旅融合。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和年轻的从业者,让青年更多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中过来。
而这种对于传统艺术的创新载体,在她看来在五个新城更有营造优势。“完全有这样的空间和前景,而在市中心却可能比较难完成。”而通过这样的创新,也是在保护江南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还包括对于网络载体的关注,此次两会,陆锦花还想提出对传统艺术院团加强“网络艺术作品”创作和“非遗类”新媒体运营能力的建议。这源于目前传统表演艺术的现状。陆锦花观察到,近年来网络上文艺的发展飞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网络艺术作品,产生了大量的“网红”表演者,俘获了大量粉丝。而受疫情影响,实体演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在不少国家院团和民营院团也开始较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新媒体运营,未来网络的艺术推广和网上演出会越来越频繁。”她表示,但体制内的国家剧团等艺术机构网络艺术作品和新媒体运营经验相对较少,新媒体艺术思维显得落后,新媒体运营专业技术人员和艺术人才匮乏。她也建议,是否可以增设专项基金,针对国家非遗类艺术门类的网络推广项目给予更多的扶持,也加强传统院团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 作为青年委员关注点要更细更远 //
而作为一名连任两届的政协委员,陆锦花关注的也不仅仅只限于自身本职。她也将眼光放宽到了更广的领域,比如老年人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老龄化城市,我们现在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手机,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年人很多没法出去了,因为不会用手机,他们好像就寸步难行了。所以我这次想提交一份关于上海市数字化服务适老化的建议。”
陆锦花建议,可以开发一个简易的老人生活APP。“这个程序要更简化。”此外,她觉得也可以开发老人专用的数字生活手机,可以囊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软件的更新和新的程序可以简易方便地去完成。“这样可以提高老人的接受度和使用率,因为有的时候老人其实天生对这个东西就已经开始排斥和抵触了。”
她表示,还可以多多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开展老人数字生活APP程序的使用指导培训服务,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为老人上课。“我觉得这个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社区等机构也可以多多举办“老克勒”数字生活APP的使用操作竞赛等活动,提升老年人使用APP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作为委员,看到的总是要更多,更细些。“我们是青年人,但总有一天也会老去。”陆锦花表示,数字化大趋势下,公共生活服务还是不能一刀切,不能没有人工服务,还是应该为老年人考虑到,开辟一些专用的通道,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去解决那些不能用手机的老年人的问题,让上海的数字化城市服务更好地为所有的老百姓服务。“我觉得不管城市如何发展,我们的精细化服务升级,不能把老年人给遗忘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