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与业务部门线上“面对面”,委员线上咨询“云端”展开
2023-01-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视频 常鑫/图

1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上海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开幕式结束后,上午10点半左右,一场别开生面的委员线上意见建议咨询活动在“云端”展开。

“您好!我是上海市政协委员欧阳元文,我想了解一下上海科研类的民非机构的登记数量和业务管理单位有多少?”戴上耳机,打开电脑,登录线上咨询的系统,拨通了市民政局的电话,来自市科协的欧阳元文委员开始了新鲜的“第一次”线上咨询。

他正在酝酿一份提案,是有关于促进科研类民非机构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补充作用的建议,所以需要大量调研这一类机构的基本情况。“所以我第一个就是来跟登记管理机构社团的管理部门民政局进行了解和咨询。”欧阳委员告诉记者。

他主要想了解一下目前上海科研类民非机构的总体数量,这一类机构的业务主管单位的分布情况,以及在整个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运行的状态,对自己的提案做进一步的完善,补充一些数据。而在等待了一会之后,由于业务科室的相关负责人正好不在,市民政局让欧阳委员留下了电话,并承诺之后会电话进行答复。

很快,欧阳委员就收到了来自市民政局的电话,并且获取到了他想获取的数据——目前上海登记在册的民非类组识共12000余家,其中科学技术类共444家,包含科研、科普等领域。444家科学技术类民非组织,区级234家,市级210家。210家市级科技类民非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分属于市科委、市科协,其它分属于社科研究所、经信委、农委等单位。“可以看出,上海科技类民非组织体量已达一定规模、科技力量雄厚、涉及领域广泛,促进这些组织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补充作用,意义重大。”欧阳委员表示。

而在另一边,已经很有经验的游闽健委员熟练地一套操作后,顺利与市人力资源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沟通上了。“我主要想咨询一下在疫情冲击下,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留沪的一些政策是否有相关的变化,或者说是否能有一些人性化的调整。”他对电话那端的工作人员表示,并细数了自己想要具体咨询的问题。

他表示,按照5年落户和7年落户政策,落户非重点单位的大部分企业或是毕业生,如果要按照正常标准,在过去的36个月要按照一定的倍数缴纳基数来,从客观上讲的还是比较高。“尤其是在现在的经济情况下,企业效益也不太好,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游闽健测算过成本,最高可能企业一个月对一个人的负担可能要达到4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否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这个是我想咨询的。”

而在电话那头,市人社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也马上做了回复。挂断电话后,游闽健委员告诉记者:“他们表示也已经开始做一些工作。一是倍数的基数没有上涨,这种情况下其实就相当于是减让优惠。二是我理解的意思是,如果说企业确实受到疫情的影响,总体工资都下滑了,那么可以到人社部门去申请是否可以不按照基数来执行。”

游闽健委员表示,从上海未来建设的需要,对人才的需要角度上来讲,的确需要一些普适性的政策,做一些放宽性的政策,“这样才能够把更多的人才留在上海,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他表示,会继续关注这些疫情后面临的新问题。

据悉,这一让委员们通过线上与各委办局及业务处室专家在线沟通交流的“云端咨询”,也获得了委员们的“点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视频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