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人才评价仍“论资排辈”?市科协建议:给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机会
2023-01-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1月11日上午,龚正市长所作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这其中,离不开青年科技人才的助力。而一项调查却显示,上海科研人才依然存在“资助机会不多、评价导向不足、待遇保障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在今年两会期间,市科协界别的委员们也将目光集体对准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建议要给与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 青年科技人才获得科研资助机会不多 //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市科协联合市科学学研究所开展了上海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伴随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少问题。

调研显示,青年科技人才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不多。54.1%的青年科研人员近三年没有主持过科研项目,67.6%的青年人认为在其科研生涯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压力是科研项目竞争激烈。

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科研资助的机会偏少,首先就受限于资助力度和渠道。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上海共有2615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课题,其中40岁以下的项目负责人仅占21.87%。其他类型的科研资助计划中,青年人能作为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则更少。在其他城市,如深圳腾讯基金会设立“科学探索奖”、杭州阿里达摩院设立 “达摩院青橙奖”等资助青年人开展科研,从社会层面为培养青年人才进行了有效补充,而上海目前尚无此类基金或奖项。

同时资助对象和范围也受到限制。目前针对青年人的科研资助多倾向于拔尖人才,对大部分普通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企业的支持不够。调研发现,上海青年科技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集聚在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三者总占比为86.26%,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仅占12.36%和0.27%。

对于科研项目的申请年龄和学历也受到限制,调研发现,上海科研项目对申请者年龄和学历“一刀切”的现象仍较普遍,且未设置弹性条款对特殊情况予以规避,使不少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因此错失了机会。

  // 评价机制导向不足福利待遇保障不高 //  

该调研报告还显示,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导向不足。53.86%的青年人才认为对其关键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较为宽松、促进创造力的科研评价机制。尽管国家和上海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评价政策措施,但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体现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价值、科研能力和岗位贡献的导向仍显不足。

究其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许多用人单位还处在“破五唯、立新标”的过渡阶段,机构评估与人才评价还未有效衔接,科研机构对人才的评价不能基于自身使命和长远发展,未能承担起主体责任。其次,人才评价“论资排辈”现象仍然突出、分类评价机制还不完善,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仍存在“唯帽子”现象。此外,目前的科技评价政策主要面向体制内,大量体制外的青年科技人才未得到足够重视。

与此同时,青年科技人才福利待遇的保障也不高。调研显示,60.11%的青年科技人才认为其总体收入水平较低或偏低,37.41%认为收入一般。根据人社部统计数据,上海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体平均水平全国领先,但调研发现就市属高校院所而言,青年科技人才收入普遍较低,且薪酬结构中保障性收入占比较低、竞争性经费较多,对绩效工资增幅获得感不强。同时,科研人员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诉求尤为强烈,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买房租房压力较大。

  // 建议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给与更多机会 //  

为此,市政协也在此次两会上提交了一份有关更好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建议的提案。

市政协建议,要给与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可探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元化支持,鼓励上海各类社会主体设立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基金或品牌奖项,形成政府主导、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体系。取消科研项目申报条件中对单位性质的要求限制,以单位或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为分类标准,给予体制内外青年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放宽要求,畅通企业申报渠道,适当增加企业份额。以国际通行的“科研年龄”代替目前的“生理年龄”,适当考虑产假、病假等客观因素。

同时完善适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合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科研方向和发展潜力,不将其资历或以往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或限制性条件。设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的“直升通道”,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实行破格制,不以学历、资历为门槛,不占用单位晋升名额。探索由一线科学家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机制,让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市政协还建议,要完善青年人才在薪资待遇等方面保障。加强科技、教育、产业、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工作协同与衔接,提升青年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改革薪资结构,提高稳定性保障的比例,通过薪酬补贴、税收优惠等提高可支配收入。给与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针对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用好绩效工资申报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向多出成果的青年人才倾斜。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解除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