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米哈游总裁刘伟:要给予文创人才更多支持
2023-0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高玲 周胜洁/文 周胜洁/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希望上海继续保持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让更多平凡的人能够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拥有灿烂的人生。”

在上海两会现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伟见到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首先谈起的就是这个期待。刘伟说,他就是属于在上海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所以我一直特别关注上海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关注上海的开放和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全球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开放优势进一步彰显,营商环境跻身国际前列。”谈起上海,刘伟代表深有感触:“我完全同意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份提振信心、催人奋进的报告。”

原神国际化和上海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我们全球化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府深入推进国际大都市建设,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刘伟说,以他们米哈游为例,他们是从2011年就扎根徐汇的大学生创业企业,“2011年我和另外两名交大同学开始创业。过去五年,依托上海创新创业、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和氛围,我们公司全球化业务取得很大发展”。

2005年,刘伟来到上海读书,然后在上海创业,他对企业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非常深:“我觉得我们包括原神,能够取得国际化,还是跟上海的整个环境密切相关。”

刘伟说,他们整个人才队伍非常年轻,“基本上是以85后90后为主”,因为在上海土生土长,骨子里面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有很强的文化自信,而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意识的人,又有很强的国际视野,就很容易脱颖而出,“我们觉得上海的整个国际化环境和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对我们这样的企业去打造全球化产品是有很的优势的”。

正是鉴于此,刘伟希望上海能够“对国际化业务发展好的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尤其要支持那些从创业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而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的企业,助力更多上海本土企业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企业”。

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新表达

像米哈游这样的本土企业,又如何取得国际化概念上的成功,刘伟认为还需要对传统的作品进行“全球性国际性的创新表达”,做到这一点,“那自然就在全球就有很大的影响力”。

刘伟说,他们从来不会刻意去强调什么,“因为我觉得我们团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团队,我们团队里面就有中华文化的基因,所以当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内容创作中,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时候,自然而然在全球用户中就获得了共鸣”。

 刘伟说,他觉得做创作的这群人,“他底子里面要有文化自信,他要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创作的内容是好的、是全球性的、是民族性的,他做出来的东西又以一种非常高品质的方法去呈现,他就有机会在全世界获得一个比较大的认可和赞誉”。

刘伟举例说,他们开发的原神游戏,里面的音乐都是将民族乐器与交响乐结合,营造出一种交响乐和民族乐相融共生的形态,在全球都比较受欢迎。“再比如说我们在2022年初的时候,推出了一个以中国的戏曲元素作为背景的角色叫做云堇,她在游戏中是一种戏曲的唱腔,全球用户都觉得很新奇,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刘伟说。

“今天我们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不仅做它的表面,而是要能够知道它的灵魂,然后用一种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表达,让它有机会在全球市场获得认可和成功。”刘伟说,文创产品都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核,“没有自己文化内核的产品,是很难有这种生命力和穿透力的”。

他认为,传统文化要重回大众视野,很重要的就是需要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创新的表达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不管是短视频还是游戏,还是各种比如说元宇宙的这种体验,用这种创新的表达,年轻用户就能够接受,他能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传统文化,你说要让年轻人去听非常传统的京剧,他可能没有这个用户习惯。”刘伟分析说。

人才评价还要更加多元

创新表达,正是文创产品能够走向世界的一条路径。刘伟认为,今天的全球文创市场“供给已经非常充裕了,所以这个时候你不去做创新的表达,还是流于过去的传统形式,其实很难吸引年轻人”,他认为,我们要“始终去看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能不能符合用户的需求去做一个现代化的表达”。同时,刘伟认为,文创产品“还要有很强的工业化能力”,“因为你做一个几秒钟几分钟的短作品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你能不能做一个长篇的作品,持续的更新,持续去影响用户,这就需要很强的工业化能力,而我觉得这恰恰是国内大部分做文创类的公司所欠缺的”。

“我们做的很多东西,最终还是给大家一个很鲜活的角色,一个很好的故事,能够让大家去共情。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内容才有穿透力,大家才会愿意去口碑传播。所以说不管我们做多大技术投入,做多少工业化,始终要回到创作优先、内容优先、故事优先这样的视角。希望做出的作品是能够打动人的灵魂的。”刘伟说。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持续不断的人才供应。因此,刘伟希望上海“对人才评价要更加多元,尤其在落户政策上,过去倾向于科创人才,上海要建设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希望对文创人才(比如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编剧类)、服务型专业人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给予更多支持”。

刘伟坦言,上海的文创人才还是很稀缺的,“比如对我们来讲,我们的艺术类、包括编剧类人才都是非常稀缺的,尤其是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他们现在主要是靠内部培养。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刘伟举例说,就拿非常核心的落户政策来讲,过去都是偏向于工程类人才,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编剧类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他就会大大落后于工程类人才,“我觉得这方面要调整,人才评价要多元”。

“看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今后五年在国际大都市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我备受鼓舞,对上海未来五年发展充满信心。”最后,刘伟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高玲 周胜洁/文 周胜洁/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