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丨市人大代表张颂华:未来五年力争再造一个“演艺大世界”
2023-0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高玲/图 周胜洁/视频 施培琦/剪辑

正在建设的上海大歌剧院未来将成为文化艺术新地标,如何让高雅艺术走进更多人?未来五年,上海还能在哪个区域再打造一个“演艺大世界”?今年上海剧场会上演哪些新剧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又有哪些惠民举措?

上海两会期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听他对上海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的思考。

 // 谈地标 // 

普及高雅艺术从青少年做起

2025年,造型似“中国扇”的上海大歌剧院将在浦东后滩落成,上海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即将诞生。建成后的上海大歌剧院将成为全球歌剧演出场次最多、歌剧样式最全的歌剧院之一,也是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载体。

张颂华介绍,上海大歌剧院拥有大、中、小三个歌剧厅,座位数分别为2000个、1200个和1000个,占地14.6万平方米。“目前,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已成立运营筹备组正积极开展前期工作。未来的上海大歌剧院会邀请到世界顶级歌剧院到上海演出,届时将吸引全球的目光。”

但随着地标落成,对剧目的创作需求,以及如何吸引大体量观众走进上海大歌剧院的课题摆在眼前。张颂华认为,要突出“演、创、制、教”四个核心功能,更应该抓紧普及歌剧、芭蕾、民乐等高雅艺术,依靠社会各方的力量,将高雅艺术送到市民百姓、青少年的身边。

比如歌剧的普及,张颂华觉得可以做一些小体量、普及型的歌剧,现在上海歌剧院进驻音乐厅“星立方”空间做长期演出。此外,一些歌剧也可以走进五个新城、走进市民夜校。

张颂华建议,将来还可以和教委合作,让高雅艺术进入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让青少年心中萌发艺术的种子。高雅艺术也可以加入市文旅局的大美育计划,让更多市民接触到歌剧、芭蕾等艺术,“将来上海大歌剧院将上演经典歌剧、民族歌剧,还会有带有高科技的驻场型歌剧,市民还可以走进歌剧长廊、歌剧电影院、歌剧博物馆,我们将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文化地标、专业级国际歌剧艺术重要舞台和高品质城市公共文化客厅。”

 // 谈剧目 // 

今年11月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将上演

这个周末,原创热门舞剧《只此青绿》将在上海大剧院起舞,春节期间,本土院团的芭蕾舞《天鹅湖》,上海歌剧院的《波西米亚人》和全景歌剧《托斯卡》都会跟观众见面。

如何为市民观众提供高质量剧目,张颂华表示,将加大优秀剧目的创作演出和引进交流力度。最近三年,上海的演出内容都是靠国内大循环,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只此青绿》都由国有文艺院团带来,音乐剧也全面开始国产化制作进程。

如今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更要加大原创的力度。张颂华提到,他们将逐步推出民族歌剧、民族芭蕾的创作,重点项目包括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舞剧《永和九年》、民族芭蕾《百合花》,“如舞剧《永和九年》取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将在今年11月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上演,2024年3月将推出上海芭蕾舞团的《百合花》。”

同时,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也需要更多的海外经典进入市场,因为“高品质”和“重体验”是未来观众的需求。“目前意大利导演马克卡尼蒂已经第一时间入境,和上海歌剧院排演将于下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此外,很多歌剧、芭蕾和海外主创团队的合作也会从线上变成线下。

 // 谈品牌 // 

未来五年力争再造一个“演艺大世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打响“演艺大世界”等文创品牌。自2018年11月正式定名以来,演艺大世界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黄浦区域内现有专业剧场25个,“演艺新空间”44个。其中,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核心区是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2021年,黄浦区的演艺大世界区域内演出数量达21037场,占全市营业性演出的54.8%。“环人广”剧场早就成为青年剧迷们心中的演出“圣地”,甚至不少国内游客拉着拉杆箱来到上海“剧院游”。

“演艺大世界”为上海的文化演出市场作出了榜样,张颂华也在思考,在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做好统筹的同时,是否能再走出一条新路,“我觉得在未来的五年,至少要规划构造出另一个‘演艺大世界’!”

上海还有很多中心城区有不错的文化基础和底蕴,张颂华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静安区依托戏剧谷汇聚很多剧场和演艺资源,吸引了全国众多的好戏新作首秀,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话剧中心都位于其核心区域,“静安的文化素养和底蕴深厚,具备良好条件。”此外,去年他在虹口区走访了不少老建筑,北外滩方圆5公里左右都有近百年的剧场和影剧院,在城市化改造的同时,这些近百年的历史建筑需要各有关部门系统规划,加快专业化剧场的规划和试点运用,带动周边区域的辐射与发展。

“在城市空间改造中提前规划,找准定位,五年再培养一个文化核心区域。一座城市若有几个演艺集聚空间,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演艺事业的发展、人才集聚将带来很大促进作用,也会带动、辐射周边区域。上海有创新、肯奋斗、有梦想,同时也是温暖的、有文化的、有艺术气息的。”

 // 谈人才 // 

剧场、演出机构需要剧院场景规划师

“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张颂华看来,剧场和演出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迫在眉睫,“上海大剧院已经开始智慧剧场的建设,在全权管理运营杨浦YOUNG剧场、徐汇滨江西岸大剧院以及未来长三角剧院的基础上,构建独立的票务系统。”

张颂华觉得,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做好数据和场景两篇文章,需要有更多的剧院场景规划师来规划演艺文化机构,“现在不缺艺术管理人才,但缺少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加快剧院数字化,打开剧院发展新的空间。”

剧院场景规划师是所需人才之一,此外还需要剧院管理、舞台技术等人才。张颂华介绍,目前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和上戏成立了两个班。剧院缺少舞台背后的技术人员,所以本科班的专业是舞台技术,另一个专业是歌剧制作,为的是上海大歌剧院建成后的人才输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也要引进国际顶尖大师,成为中国最具品质和国际影响力的演艺机构。”

 // 谈惠民 // 

票补、剧目、空间,邀更多人走进剧院

想邀请更多人走进剧院,票价补贴是最大的吸引力。张颂华表示,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都将继续与演艺大世界及黄浦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保持联动,提供多台演出项目补贴票,将艺术惠民送到市民手中。他也在思考残障人士这一群体,“可以考虑开设残障人士公益专场,让他们也感受艺术的魅力。”

剧目惠民则会开拓“惠民”阵地,今年上海歌剧院继续推进文化配送,目前2023年接受了近15场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预定场次,覆盖奉贤区、松江区、崇明区等。同时也在探索艺术“破界出圈”的新模式,与宛平剧院打造儿童亲子项目“豌豆宝宝看经典系列”,通过经典歌剧赏析、音乐会专场、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儿童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

上海芭蕾舞团将以“文艺轻骑兵”形式赴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馆、各大院校开展活动,并将精选《闪闪的红星》《宝塔山》《浮生一梦》等优秀海派芭蕾舞剧作品赴上海保利大剧院(嘉定)、云间剧院(松江)演出,助力“五个新城”文化建设。上海民族乐团在2023年策划并定制了4场分门别类的社区文化配送演出。

“惠民”公共空间也将进一步释放。张颂华介绍,上海大剧院将改造闲置空间,增加空间利用率和剧场服务功能,引导市民走进剧院。上海音乐厅将探索音乐厅公共空间开放,结合演出项目、季节特点等推出剧场参观,主题开放日等活动。上海文化广场会在今年升级焕新“文广8号门”、C3空间、B2空间,打造街区文化新地标,构建周边市民共知共享新场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高玲/图 周胜洁/视频 施培琦/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