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引领区域联动,打造“上海标识”,两位高校委员这样说
2023-01-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上海应进一步引领区域高等教育联动与协调发展;上海可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上海标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从教育合作到学科建设,上海都可以发挥“标杆作用”,这是不少来自高校的委员们在现场讨论时的共识。

许涛:下好高等教育合作“先手棋”

“上海可以进一步引领区域高等教育联动与协调发展。”市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在两会现场提出的这一建议,引起了在座教育界别委员们的认同。

去年,许涛带领的课题组通过构建“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认为,高等教育是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和对口合作帮扶的重要抓手和“粘合剂”。统计发现,上海校地帮扶促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初见成效。

在对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地区流向进行的统计发现,上海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本地占总毕业生比重约为71.6%。研究表明,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平均教育联系活动发生次数和比例都是最高的。但是,从统筹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联动和协调发展的角度,仍存在政府主导不够、体制机制障碍、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此次两会上,许涛也提出建议,为下好高等教育合作“先手棋”,促进区域间合作联动与协调发展。

他建议要为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加强优势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着力打破行政藩篱,加快实现高等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势互补,全面构建有序分工、错位竞争及全面协作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格局。”

在他看来,首先要强化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平台支撑,搭建功能载体。“可以搭建高校人才交流平台,跨地区联合建立共享的高等教育高端专家信息资源库;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建立主要高校间的课程互选平台,启动开展‘思政课慕课’平台区域共建计划;搭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交流平台,探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跨区域协作创新联盟;搭建发展监测平台,建立多元参与的监测评估体系。”

许涛还建议,要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着力推进科研设施共建、重大技术领域共研、科研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重大实践问题与前瞻理论的联合攻关。“政府坚持区域教育一体化、系统化、协调化的总体目标,企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需求与高校联动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学校积极探索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科研机构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需求推进重大项目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许涛表示,同时要顺应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技术引领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的教育一体化信息服务生态系统。

解超:打造上海标识的哲学社科科学体系

受访者/图

“近年来,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社会科学的地方性法规。相较而言,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法治化仍停留在酝酿阶段,将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势在必行。”在这次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解超表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上海应加快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地方立法。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推动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等重要。”解超表示,这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但由于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缺乏法治保障,其发展中遇到的关于人才保障、经费管理,政策配套等方面的瓶颈问题,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亟需以立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更高质量繁荣发展。

为此,他也建议,要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法治保障。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全面的哲学社会科学法律框架。“站在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高度,通过立法进一步强化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聚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宣传普及、保障激励、监督管理等模块,全面系统地对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兼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规制度建设。”

在他看来,在建设过程中应强化问题导向,形成务实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机制。从综合性立法工作总体需求出发,紧扣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立法补齐工作短板。

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立法的上海样板,是解超希望能够达成的目标。他表示,可以在提炼工作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推动大科普体系建设、数字化改革赋能等方面加强探索,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上海标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国家层面立法提供上海经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