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如何“点燃”新兴青年?这幅“心理画像”让委员们集体发声
2023-0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电子竞技选手……新时代发展下,这类新兴青年不断涌现,他们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烦恼?1月13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中,85后青年委员石景宇代表共青团和青联界别为与会的政协委员们描绘了这样一份新兴青年的心理画像。在今年两会上,团青界别的委员们也共同提交了一份提案,希望能“点燃”新兴青年,打造“希望之城”。

 // 新兴青年中90后为主 // 

随着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青年加入了新兴行业,新兴青年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什么是新兴青年?一份出自于团市委与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起,上海新兴职业青年群体就开始呈现迅速增长趋势,其中,网约配送员、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以及公众号、微博等全媒体运营人员是数量比例较大的群体,分别占比35.32%、12.70%、9.26%。除此之外,网络主播、电子竞技员、网络文学写手、音视频创作者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报告称,在这些新兴职业青年群体中,90后是主要群体,且从事新职业的青年多以非上海户籍的“沪漂”为主。青年职业倾向也出现改变,有着斜杆身份的职场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疫情发生之后,一方面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让许多职场人开始在“B计划”中寻找确定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新职业的出现,也让更多的职场青年开始尝试第二职业。

而就在此次参加两会之前,上海市共青团与上海市青联也做了一份最新的专题调研,调研更是为上海新兴青年描绘出了一幅集体群像,石景宇委员也在大会上向在场的委员们描述了这幅画像。

 // 他们有这些特点和烦恼 // 

上海新兴青年原来有“三个特点”。特点一是原子化的新兴青年不缺“红色基因”。虽然部分新兴青年群体组织化程度较为松散,但从爱党爱国的快闪行为艺术,到参加世界级电竞比赛为国争光,再到参与疫情防控,成为00后“楼长”、社区“配药侠”,展现出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是这一群体鲜亮的“红色基因”。

特点二是斜杠化的新兴青年崇尚“灵活自主”。自由度高、进入门槛低的职业形态,告别996的从业选择、非必要不规划的职业生涯,凸显新兴青年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生活心态。

特点三是圈层化的新兴青年追求“自我实现”。新兴青年群体普遍拒绝内卷,追求能力价值快速变现,喜交朋友,通过同辈社交、倾诉获取愉悦感。同时,职业的高流动性与思想的独立判断力,让这一群体成为看似“社会边缘”又是“意见领袖”的矛盾体。

他们还有“三大烦恼”。烦恼一是流动性大,自我保障意识弱。在社会融入、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薄弱点。比如,55.7%的网约车司机不知道可凭灵活就业人员身份缴纳社保。烦恼二是职业认可度低,缺乏成长方向感。在职业发展上存在困惑。比如,66.67%的新兴青年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明确方向,希望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指导。烦恼三则是生活不易,期待社会认同感。特别是群体中的男性面临住房、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生活压力,以及社会融入困境中折射出的孤独与无奈。

 // 委员建议对新兴青年群体有更精准关怀 // 

历年上海两会,作为青年的代言人,团青界别的委员们都尤为关注这一群体的发展。市政协委员、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丁波表示,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为进一步发挥新兴青年群体力量,助力打造人人向往的“希望之城”,团青界别的委员们也在今年两会上联合提出建议,对新兴青年群体有更精准的关怀,从保障到服务,从成长成才到精神引领,都应有所考量。

对于新兴青年群体,委员们建议要“兼容”更要“保障”,让新兴领域更有未来。每年对于若干个市场新行业,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行业组织、群团组织和龙头企业一起,制定新兴行业规范,防止无序竞争,明确从业人员底薪保障,推进行业认证和后续保障政策接轨。

要有“触角”也有“服务”,让新兴群体找到组织。建议加大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在新兴领域的覆盖联系,创新运用地缘、业缘、趣缘、益缘、学缘等机理,培育各类青年社团,形成“团组织+青年社团”的新形态,建立亲近、共情、持续的联系对话机制,实现情感、思想和政治认同。

要化“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让新兴青年收获认同。依托市、区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优化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岗位建功等制度安排,引导新兴青年有序参与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社区治理,提升城市融入感和认同感。

要化“成长烦恼”为“成才动力”,让“希望之城”生生不息。委员们表示,希望社会各方能更多关注新兴青年大都市发展中碰到的共性问题,重点围绕宜居安居、就业创业、子女托管、老人赡养等方面,整合更多资源,对接供需双方,制定个性化、人性化的公共政策。同时可开展新兴青年“成长导师”助力计划、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计划、“爱心云托班”等服务项目,为更多年轻人扎根上海、追梦圆梦提供机遇和舞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