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需求“井喷”供给跟不上,多位委员建议加快上海数字化人才培养
2023-0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此次两会期间,不少来自科技界别的委员们都提出建议,要加快上海的数字化人才培养。

  数字科技人才供需失衡、结构矛盾  

《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大于60%。上海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引领型城市,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亟需一批高层次、复合型、技能型的数字科技人才。

市科协在做提案调研时却发现,随着数字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科技人才的需求随之呈“井喷式”增长,但供需失衡、结构矛盾等问题比较突出。

问题一,数字技能人才供给跟不上。以“数据库运行管理员”为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需求数量多达6~7万个。随着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企业对数字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方向的数字技能人才尤为短缺。

问题二,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伴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应用市场对数字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传统培育方式的供应速度跟不上需求发展的步伐。目前,高校等人才培养培训机构在与数字职业对接方面稍显滞后,对数字经济相关新学科建设不能满足当前对数字人才的需求,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等问题,数字科技人才成长和培养速度显著落后于技术与社会变革的整体速度。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知识再教育、技能再拓展”的投入力度不足,对数字人才激励不够,尚未充分挖掘其潜能。

问题三,数字人才的认定、鉴定明显滞后。对数字人才的专业水平、成果识别、潜在能力、需求匹配度,目前还缺乏客观、专业、权威的评判方式与标准,需要开辟应用型人才的认定或鉴定新途径。

  建议开拓数字科技人才评价通道  

今年两会,市科协也就此提交提案,建议要强化数字科技人才的培育与认定工作,在培养方向上有“新定位”、培养模式上有“新构建”、人才评价上有“新通道”。

市科协建议,要创建数字科技人才高地,需注重数字人才的多样性,同步培育科研型、应用型、服务型人才集群,注重提倡数字科技成果的原创性、价值性和应用性,形成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科技人才队伍。可依托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等平台,联动浙江、江苏、安徽及国家有关部委对长三角高端数字科技人才的专项优惠,强化人才激励措施和政策保障,共建数字科技人才高地。

同时要构建数字人才培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层次分明、培用匹配的数字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优秀人才团队。发挥好企业在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从战略定位和长远发展出发,建立综合型数字人才内部选拔培养体系和人才开发投入体系。鼓励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动链接高校教育,定向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人才。

在人才评价上,市科协则建议要开拓数字人才评价通道。依据数字职业标注成果,由政府部门牵头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推进数字职业技术技能标准的编制、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及职业技能等级的认定等工作。健全各行业、各领域的数字科技人才评价机构,开通常态化科技人才评价通道,打通专业资质与专业职称的对应关系,建立有条件的互认途径。结合各形式技能竞赛,推出数字人才光荣榜单,体现出对数字人才的尊重和认可,进一步激发数字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贺樑委员

  培养数字化人才需基础先行  

而本身就是科技工作者的方建安、常亮、贺樑、曾凡一、朱建伟等几位委员也联合提交了一份有关培养数字科技人才的提案。

曾凡一委员表示,2021年,上海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超过1万亿元,数字化产业推动人才需求增长;在元宇宙新赛道上海集聚了全国约50%的5G人才、40%的芯片人才及30%的AI人才,数字化人才储备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建成94个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2万个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但在需求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数字化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均衡、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

委员们也建议要以需求引领,实现双融合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强化产业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数字经济企业对数字技术、数字市场及数字创新人才进行整合,优化数字经济创新人才整体布局,建立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人才孵化器,通过“干中学”、“互动中学”等方式提升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家在经营管理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能力,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培养数字化人才还需要产教与科教融合。”曾凡一委员表示,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需要基础先行。可创建国内顶尖数字化技术相关学科高水平大学,建立高质量科研院所,鼓励并扶持创建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研究院,积极推进数字化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管理试验区建设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