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电影观众均龄22岁?厉震林:电影界得青年者得天下
2023-0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约为22岁,创作者中年轻人也开始冒尖,对于电影界来讲,得青年者得天下。在上海两会现场接受采访时,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这样向记者表示。据悉,目前一项扶持青年导演创作的计划正在上戏开展。厉震林也提出建议,上海应重点扶持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处女作”创作。

  越来越多青年导演“出手即经典”  

在厉震林看来,电影是青年人的。“现在我们的观众主体都是青年人,根据许多专业评估机构的一个测算,目前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大概是在22岁。我们怎么能够去给青年人一个期许,给青年人一个情感的寄托,给青年人一个情绪的释放点,是我们中国电影特别需要去着力发展的方向。”他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观众,在电影创作者中,年轻人也开始越来越冒尖。“我们可以做一个观察,这几年金鸡奖的最佳影片,包括各个单元的获奖者很多都是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厉震林表示。2022年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中,不少重要奖项的获奖者均为首次执导,获奖影片也是他们的“处女作”。“《人生大事》是导演刘江江的处女作,《爱情神话》编剧、导演邵艺辉完全是上海扶持成功的,也是她的处女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还有像《独行月球》导演张迟昱,这部作品也是他独立指导的处女作。”

厉震林表示,这种现象已经持续有一段时期了。“年轻人在获奖版图当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大,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现在我们中国青年导演的成熟期提前了。按照以前的人才培养规律,好像一个导演不到40岁中年就很难在业界脱颖而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创作者,出手即是经典。”

就比如获第3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提名、百花奖最佳导演的《奇迹·笨小孩》导演文牧野,第一部作品就是被“封神”的《我不是药神》。还有张大磊的“处女作”《八月》、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也是出手不凡,都荣获国际重要奖项。

  年轻人作品能冲击市场和美学新高度  

“可见现在年轻人的一些处女作,包括学生的中期作品、毕业作品,都是有可能为市场所认可的,是有可能为美学所认可的,它有可能去冲击中国电影市场和美学的一个新高度。”厉震林表示,究其原因,由于现在的青年导演都是“读图时代”成长的,他们的影像素养远超前辈,加上本科、研究生阶段的丰富拍片实践,他们的“处女作”可以建立在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之上。

以上戏电影学院为例,学生作品年度在国内外影视节获奖数量在60项以上,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戛纳、威尼斯、柏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学生单元以及其他专项单元奖项。2020年,本科毕业生申迪的毕业作品《乌玛》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基石奖,这是中国大学生首次获得该奖项,为中国和上海争得了荣誉。

“这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优秀中期与毕业作品,充满青春气息,有独特而迷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天马行空,古灵精怪,在市场上很有可能横空出世,获得观众喜爱,它们有基础扩大拍摄成为长片电影,从半小时发展到一个半小时。”厉震林表示,此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它是北京电影学院半小时的本科毕业作品扩展拍摄的。“根据我们的经验,上戏电影学院一年约有3-4部作品具备这种扩拍的基础。”他告诉记者。

  建议多方合力扶持青年电影人  

也因此,去年,上戏电影学院就与上影集团成立了“上影-上戏电影导演扶持计划”。这一计划有自己的基本原则,一是从上戏电影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优秀中期与毕业作品中遴选,必须是长片“处女作”;二是极微成本拍摄,整个的拍摄经费控制在100万到300万。“像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毕赣的《路边野餐》只用了30万拍摄,张大磊的《八月》拍摄成本60万,都是极微成本。”厉震林表示。

而这就涉及到这一计划的第三个原则,要通过美学创新来撬动市场。“用它的一些古灵精怪的创意来吸引观众,而不是说通过堆积一些高科技、大明星,依附于大IP的改编,而是要用美学创新,天马行空的想象,以这种创新样式来撬动市场。”

此外,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有上影和上戏导师的全程扶持,每个环节都会有指导老师。同时,这些影片要经受各大电影节“青年创投项目”的检验。“如果能够进入,我们会优先考虑把这部影片扶持成为一个长篇,如果几个电影节去走了一圈下来,都没有进入它的青年创投项目,可能我们就会更加慎重一点。”厉震林透露,目前该计划已有七个剧本在孵化中,正在打磨中,希望在今年能完成一部到两部的拍摄,进而走入院线。

厉震林还表示,也是在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还成立了实验电影制片厂,这是继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之后的国内高校第二家电影制片厂,其目的之一也是扶持学生的优秀中期与毕业作品转化成为长片电影。目前,该电影制片厂拥有近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7个摄影棚、5个演播厅,以及系统完整的录音棚、拟音棚、混录棚、作曲棚、剪辑棚、特效棚等,可以满足长片电影摄制需求。

“我们希望能为上海电影以及青年电影人才培养作出一定贡献,电影文化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瓶颈,也希望能得到各方的支持合力。”厉震林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