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有学工有学农为什么没有学职?人大代表建议前置职业指导课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高中生有学工有学农,为什么没有学职?今年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方研翔建议,上海高中生要开一门特别的课——前置职业指导课程。
就业是最大民生,也是社会的稳定器。上海2500万常住人口,其中正规就业1100万人,灵活就业300万人,正是这1400万就业人口,保障了全家有尊严地生活,支撑了上海的运转。就业的供需两端,任何一方出问题,后果都非常严重。当前,全国及上海劳动年龄段人口持续减少,一些行业招工难、用工荒的情况持续出现。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持续走高。可以预计,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局面将持续。
本职工作就是在就业促进部门,这让方研翔看到了求职者的百态。“来找我们求职的大学生,最抢手的岗位是普通公司的文员岗。很多大学毕业生关注的是,要能拿一杯星巴克出入写字楼,薪酬倒在其次,他们认为再差的白领也比蓝领体面。同时,还有不少毕业生在观望中,从慢就业等成了懒就业。”
与毕业生们细聊,让方研翔找到了症结。一些大学生,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或者说只是对“职业滤镜”有一种想象。“职业其实是一种多元化的表现,这次,我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首先要从高中开始进行一个职业启蒙,植入我们的职业指导。”
在方研翔看来,要前置职业指导课程,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走进高校,甚至高中就开始。“很多高三学生不知道志愿怎么填,只关注分数的提高,但对职业、就业并不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区别在哪里也并不明确。因此,我建议,要从职业启蒙抓起。”
他设想中的前置职业指导课程,就像学工学农课一样,有理论更有实践。可以从职业启蒙抓起,关注职业定位、生涯规划能力的养成。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引导,通过案例引路、舆论导向,让更多青年着眼自身特点,着重职业发展,调整就业心态,拓宽职业选择。
与此同时,方研翔也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同学积极投身创业,“创业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就业,能为社会创造积极财富,同时为自己带来人生价值。”
他还建议,上海要构建定向的劳务输出渠道,同时积极拓展就业新空间,做深岗位池,加强职业培训,不断优化属地化就业服务。不仅如此,政府要全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发展,护航市场主体向好,赋能就业源动力,这是“稳就业”的根本之举。
在积极拓展就业新空间上,方研翔建议,要进一步整合国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企业资源,提质拓面地做深岗位池,并通过公共就业部门的统一发布畅通人岗对接渠道。其次,建议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医学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就业机遇,多渠道开发符合大学生及青年职业发展的新型优质岗位,为青年人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同时,针对近年来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建议推出更多针对电商直播等新领域的职业培训,通过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